疾病預防

洪災過後疾病預防是關鍵

進入夏季以來, 暴雨導致我國南方多個地區遭遇洪澇災害, 洪災期間和災後容易出現哪些疾病?該如何預防?就此, 為您提供了一些洪災過後的防疫知識。

洪災後流行的疾病主要有腸道傳染病, 包括痢疾、傷寒、霍亂、甲型肝炎和食物中毒等;其次是蟲媒傳染病, 如瘧疾、乙型腦炎;最後是經體表感染傳播的疾病, 如鉤端螺旋體病等。

腸道傳染病是由於病人或帶菌者的排泄物(如糞便)直接污染或經蒼蠅攜帶污染水源、食品、日常用品, 經口感染發病, 其主要症狀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蟲媒傳染病是蚊子叮咬病人或病原攜帶者後,

再叮咬他人而感染發病。 瘧疾的主要特點是發熱、發冷、出汗。 乙型腦炎則表現為高熱、頭痛、嘔吐、驚厥、意識障礙及腦膜刺激症。 蚊子密度越大, 發病人數就越多, 蚊子飛行距離越遠, 疾病流行的範圍就越大。

體表傳染病如鉤體病, 是患病的動物(豬、犬等)由尿排出病原體, 污染土壤和水, 人接觸土壤易受感染發病, 接觸疫水易出現暴發流行, 其主要症狀是高熱、頭痛、全身酸痛無力等。

這些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分別是:

1.傷寒:持續性高熱、全身中毒症狀、肝脾腫大、白細胞減少、相對緩脈(脈搏與體溫不成比例) 、皮膚玫瑰疹;還可有腸出血, 腸穿孔等併發症。

2.霍亂:以劇烈無痛性瀉吐, 米泔樣大便, 嚴重脫水,

肌肉痛性痙攣及周圍迴圈衰竭等為主要特徵。

3.痢疾:以腹痛、裡急後重、膿血便, 便次頻為主要特徵。

4、瘧疾:俗名"打擺子"、"冷熱病", 多在夏秋季發病, 病人大都突然發冷、發抖, 面色蒼白, 口唇與指甲發紫。 發冷停止後繼發高熱、頭痛, 接著就是全身大汗, 體溫又恢復正常。 如此症狀可間隔一到兩天反復週期性發作。

5.乙型腦炎:一般起病急, 臨床表現為突然發熱, 噁心、嘔吐、嗜睡, 頭痛。 2-3天后出現昏迷、抽搐, 頸項發硬, 不及時搶救可導致死亡。

6.流行性出血熱:起病較急, 發熱是本病的首發和必有的症狀。 體溫可高達39℃~40℃之間, 熱程多數為3~7天, 有的可長達10天以上。 一般體溫越高, 熱程越長, 則病情越重。 多數患者在發熱末期或熱退的同時出現血壓下降,

持續約1~3天后, 患者可出現腎臟損傷症狀。

7.血吸蟲病:起病較急, 有畏寒、發熱、腹痛、腹瀉、食欲不振和肝脾輕度腫大。 反復多次感染血吸蟲, 大多表現為慢性血吸蟲病。 輕者無自覺症狀;重者常腹痛、腹瀉和粘液血便, 並有不同程度貧血、消瘦、營養不良、肝脾腫大;晚期病人出現肝硬化、腹水及門靜脈高壓症;病人常因肝功能損害和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

針對洪水過後可能發生這些疾病, 建議災區居民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保障飲水安全。 不喝生水, 裝水的缸、桶、鍋、盆等必須保持清潔;

2.對取自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的臨時飲用水, 一定要進行消毒;

3.混濁度大、污染嚴重的水, 必須先加明礬澄清;

4.注意食品衛生。 不吃腐敗變質或被污水浸泡過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產品;食物生熟要分開;碗筷要清潔消毒後使用;

5.整治環境衛生。 洪水退去後, 應消除住所外的污泥, 墊上砂石或新土;清除井水污泥並投以漂白粉消毒;應將傢俱清洗再搬入居室;整修廁所, 修補禽畜圈;

6.加強家畜的管理。 豬要圈養, 搞好豬舍的衛生, 不讓其尿液直接排入河水、湖水、塘水中, 豬糞等要發酵後再施用。 管好貓、狗等家禽動物。 家畜家禽圈棚要經常噴灑滅蚊藥;

7.做好防蠅滅蠅, 防鼠滅鼠, 防蟎滅蟎等媒介生物控制工作。 糞缸、糞坑中加藥殺蛆;室內用蒼蠅拍滅蠅, 食物用防蠅罩遮蓋;動物屍體要深埋, 土層要夯實。 人群較集中的地方, 也是鼠類密度較高的地方;當發現老鼠異常增多的情況需要及時向當地有關部門報告;

8.避免接觸疫水。 在血吸蟲病流行區, 接觸疫水前, 在可能接觸疫水的部位塗抹防護藥, 如防鋤霜和皮避敵等, 穿戴防護用品, 如膠靴、膠手套、膠褲等。 接觸了疫水應主動去血防部門檢查, 發現感染應早期治療, 以防止發病。

洪水過後防病工作十分重要, 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 積極做好以上工作。 只有這樣, 才能最大限度減少災後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 減少次生災害對市民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