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山檳榔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雲南中草藥》

【拼音名】Shān Bīnɡ Lɑnɡ

【英文名】Root of Common Javatea

【別名】山蘿蔔、化積藥、地葫蘆、土地黃、化蟲消、紅根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雞腳參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rthosiphon wulfenioides (Diels) Hand.- Mazz.[Coleus wulfenioides Diels]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 洗淨, 鎂用或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10-30cm。 根粗大, 木質。 莖直立, 基部分枝, 鈍四棱形, 被長柔毛及腺短柔毛。 葉基生或1-2對莖生;無柄或近於無柄;葉片卵形或倒卵形, 長4.5-13cm, 寬2.2-6.5cm, 先端鈍或圓, 基部楔形, 邊緣具圓齒狀鋸齒, 近基部幾全緣, 兩面被疏柔毛, 上面具腺點。 輪傘花序6朵花, 彼此分離, 排列成間斷的總狀花序;苞片小, 卵圓形, 長4-5mm, 下麵被疏柔毛, 具緣毛;花萼紫紅色, 寬筒狀, 長7-8m, 外用被疏長柔毛, 上唇寬大, 扁圓形, 下唇具4齒, 前2齒略長, 齒端具芒尖, 邊緣具小緣毛, 果時花萼增大, 上唇外反;花冠淺紅至紫色, 長1。 8-1。 9cm, 外面被疏短柔毛, 上唇4裂, 下唇全緣;雄蕊4, 前對稍長, 內藏, 花絲分離, 花藥匯合成1室;子房4裂,

花柱與雄蕊近等長, 柱頭頭狀, 微凹;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 小堅果球形, 淺褐色, 具小疣突。 花期3-10月, 果期5-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200-2900m的疏林下或草坡地。

資源分佈:分佈於四川醅、西南部、貴州西南部、雲南東南部、中部及西北部。

【化學成份】性狀鑒別 根呈長圓柱形或長圓錐形, 有的有分枝, 長5-10cm, 直徑0.5-0.8cm, 表面棕褐色, 具縱紋。 質堅硬, 斷面黃色, 木部占大部分。 氣微, 味微苦。

【性味】味辛;甘;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活血通絡;殺蟲消積。 主風濕痹痛;淋證;水腫;跌打損傷;骨折;食積腹脹;蟲積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30g。 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 或研末敷。

【各家論述】1.《雲南中草藥》:祛風除濕, 鎮痛化積, 接骨生肌。 治脈管炎, 食積, 蛔蟲病, 骨折, 風濕痛。 2.《貴州藥植目錄》:清肺潤燥,

益陰斂汗。 治虛弱頭暈, 虛汗, 咳嗽。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