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吃肯德基麥當勞這些垃圾食品,你會怎麼做?
一次,
和同事一起帶娃出去玩。
中午的時候,
路過麥當勞,
少爺想吃,
姐也想吃,
便提議:孩子們難得一起出來玩,
又喜歡,
要不中午就吃麥當勞吧。
不料,
遭來同事的白眼:那怎麼可以!我們家從來不吃垃圾食品。
我看了一眼這個6歲的小男孩,
難以置信地問道:從來沒吃過?一次都沒有?
同事義正言辭道:沒有!就連巧克力、糖果這樣的食物,
我們也是從來不吃的!
一個6歲的孩子,
從來沒有吃過一次垃圾食品,
我真不知是該敬佩他媽媽教導有方,
還是可憐孩子“這麼大了,
居然沒嘗過人間美味”(唉,
我太墮落了,
怎麼能把“垃圾食品”稱為“人間美味”?)
可是,
同事看了看, 非常克制地、輕微地搖了搖頭, 帶著孩子走向隔壁的“老娘舅”, 那孩子回頭看我一眼(為啥我覺得他眼裡都是充滿期待後的失望呢?好吧, 一定是我嫉妒人家可以做到不吃垃圾食品, 而自己做不到, 所以YY了)。
50分鐘後, 我們在路口匯合, 少爺像是故意顯擺道:那個炸雞可好吃了!
那位6歲少年, 低頭踢飛腳邊的一顆石子, 不屑道:我才不要吃垃圾食品。
唉, 果然是人家教導有方, 不稀罕垃圾食品。
姐頓感自製力過差, 還帶歪了少爺, 深深自責起來……
又過一月, 部門活動, 有家室的都拖家帶口地來了。 一群家長、一群娃。
臨近中午時分, 有位同事去買了個全家桶來, 小朋友們挨個分雞塊, 那個從沒吃過垃圾食品的孩子也得了一塊, 一拿到手就大口朵頤起來。 不一會兒, 他媽媽從衛生間回來, 看到這場景, 差點炸毛了, 但又礙於面子, 不便說什麼, 只好表情特別複雜地問男孩:“兒子, 肯德基好吃嗎?”
那男孩又啃一口道:“媽媽, 其實也不怎麼好吃。 ”
同事聽了特欣慰, 笑著看向我道:“他第一次吃這種東西, 真高興他這麼說。 ”
但這時, 姐總覺得自己看到的和她想的不一樣。 可能, 我還是對她“能把孩子調教得不愛垃圾食品”而深感嫉妒吧。
再後來, 我們上了同一個興趣班, 有一次同事臨時有事, 不能接娃放學, 便拜託了我。 下課又正好是飯點, 想著就帶兩個娃去吃點什麼,
姐正想說好, 但想到同事上次那“炸毛”的表情和欣慰的笑容, 還是改口道:“XX不吃這種食物的, 我們這次吃點健康的, 下次媽媽再帶你去。 ”
沒想到, 少爺還沒開口, 旁邊的少年先急急地爭辯起來:“阿姨, 我吃過的!那個炸雞我吃過的!”
但是, 他始終沒說“阿姨, 我想吃!”, 只是一再強調“他吃過”, 當然, 我也不敢帶他去吃他媽媽不允許他吃的食物, 於是我們去吃中餐館, 點了兩個蔬菜一個肉。
少年吃得不香;少爺反倒還好, 大約是想著下次我還會帶他去肯德基, 所以很順從地吃了這頓“健康午餐”。
究竟那個少年到底是發自內心地接受了媽媽“禁止吃垃圾食品”的規定,
還是被迫無奈、別無選擇地接受,
我不得而知,
也不能妄下論斷。
這不禁讓我想起有位教育專家講的一個關於自己孩子和垃圾食品的故事。
他說,
自己的孩子15歲時,
有次想喝雪碧,
就給他打電話,
問家裡那瓶雪碧,
他可不可以喝?他說他的孩子非常誠實,
絕不會對他說謊,
即便15歲了,
碰到想做平時不允許的事,
還是會先徵求他的意見。
不知怎的,
我看了啞然失笑。
不知你們的感覺是怎麼樣的?總之,
我覺得這少年可憐,
15歲了,
想喝個雪碧,
還不能自己做主。
雖然專家在這個故事中,
強調的是“孩子誠實”,
但我看到的是“你對他的禁止,
並沒有內化為他的行為準則,
那麼,
你的“禁止”真的有效嗎?
我們給孩子的飲食行為把關,
希望他吃得健康,
這本沒有錯。
但我們最終是希望孩子發自內心地接受這些良好的飲食習慣,
並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從心底認同和遵守這些規定,
而不是迫于你的權威或壓力,
而不得不遵從。
因為後者就像被“圍追堵截”的“洪水”,
表面上看似將孩子對“垃圾食品”的欲望遏制住了,
但稍有不慎,
這“欲望”可能就像決堤的洪水般一發不可收拾。
因為孩子小的時候,
你可以“管住”他,
限制他的行為。
但是,
等有一天,
你管不住他了,
也許有天, 在你無法看住他的時候, 他就在某個角落猛吃你曾經不允許他吃的各種垃圾食品。
我們小時候都聽過“大禹治水”的故事。 鯀治水, 靠築壩堵截, 結果決堤後, 洪水氾濫得更加厲害;禹治水, 靠疏通, 讓洪水演變成一條條的小河流, 匯到大海裡, 合理地緩解了災情。
我總覺得, 幫孩子克制“欲望”, 應如“大禹治水”, 要疏導, 而非堵截。 比如, 疏導孩子對垃圾食品的渴求。
所以, 我不會完全禁止少爺對垃圾食品的欲望, 但會和他商量好每次的的進食量和進食次數, 讓他知道, 有些食物很美味, 但不怎麼健康, 實在忍不住, 可以嘗一下, 但要學會有節制。 比如吃肯德基, 比如吃巧克力, 比如吃夾心餅乾。
對他的成長來說,面對一些誘惑,讓他自己學會控制、學會判斷,比一味強行規避他接觸,要好得多。
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比如吃夾心餅乾。
對他的成長來說,面對一些誘惑,讓他自己學會控制、學會判斷,比一味強行規避他接觸,要好得多。
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