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裹粽的做法
恩平人包的粽子也很有自己的特色。 粽葉是從深山老林採摘的, 這裡裹粽子的帶子是帶刺的野生植物, 從深山割回來後用針去刺, 削成細條。 粽葉和粽帶都要經幾煲幾漂才可用, 這樣蒸熟的裹粽, 帶有獨特的香氣, 不會夾生米, 保存多日也不變質。
粽子的餡料和其他地方差別不大, 綠豆、鹹蛋、雞肉等。 有一樣不可缺少的, 就是配以一種俗名叫“紅籃”的草本植物, 取其葉切成絲, 配入各種餡料中攪勻, 這種“紅籃”蒸熟後, 在粽子中心變成紅色, 十分好看, 且有一種特別的香味。
![](/uploads/8/13/8135BD3FB2.jpeg)
恩平人過五月節(端午節), 與別的地方不同, 有興過初一的, 有興過初五的。 這是因為清朝咸豐年間恩平發生了“土客爭鬥”事件, 有的地方為了走避土客之亂, 提早在初一過五月節, 於是就有了初一、初五都過五月節的習俗。
裹粽子是恩平不少婦女的拿手好戲, 用大鐵鍋熬上七八個鐘頭才撈起來食用。
粽子款式多樣, 有“四角粽”、“雙龍角”和“單龍角”。 “四角粽”主要是用來食用的, “單龍角”和“雙龍角”則是供孩童玩賞。 五月節這一天, 孩子們背著粽子到河中洗“龍舟水”, 據說可得屈原庇護, 讀書聰明。
粽子主要分鹹粽(又稱有味粽)和灰水粽(又叫梘水粽)。 鹹粽以糯米為主料, 輔以綠豆(或赤小豆、眉豆)、鹹蛋、肥豬肉(可以除去鹹蛋的腥味)、雞肉、叉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