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中國刮痧的歷史嗎?
刮痧是一種簡單的中醫療法, 因為刮痧可以用手或石片來進行, 竟然有時病情也可以得到緩解, 那么, 刮痧的歷史是什么呢?針對這個問題, 下面就請專家來為大家具體介紹下刮痧的歷史。
刮痧的歷史:在明代醫書中, 多沿用了危氏的說法, 但將沙字變為了痧。 如明代張鳳逵在《傷暑全書》中載有絞腸痧一癥。 清(康熙年間)郭右陶《痧脹玉衡》使痧病的證治始備, 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脹玉衡。 痧原論》中指出 癥先吐瀉而心腹絞痛者, 痧從穢氣發者多 先心腹絞痛而吐瀉者, 從暑氣發者多 心胸昏悶, 痰涎膠結,
刮痧最初適應證僅為痧證, 痧證的記載較早見于宋代王榮《指述方瘴瘧論》稱之為挑草子。 元代醫學家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對痧證的描述, 乙腹絞痛、冷汗出, 脹悶欲絕, 俗謂攪腸沙。 刮痧的歷史:《痧脹玉衡》將痧病分為遍身腫脹痧、悶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撲鵝痧、傷風咳嗽痧、痘前痧脹等4 5種痧病痧病主要由于氣候因素如夏日暑氣炎蒸, 燥氣熾灼, 間或淫雨謅綿, 忽而烈日蒸曬, 所釀不正之癘氣, 流于天地間, 人在氣交之中, 觸其毒者, 無論男女老幼皆可能染病。 痧病的盛行季節, 以夏、秋為最, 春次之, 冬極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