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獺肝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本草經集注》

【拼音名】Tǎ Gān

【別名】水獺肝(《綱目》)。

【來源】為鼬科動物水獺的肝臟。 全年均可捕捉。 捕得後, 剖腹取肝, 連同心、肺, 去淨油脂、肌肉, 洗淨血液, 懸通風處陰乾。

【性味】

甘咸, 平。

①《別錄》:味甘, 平, 有毒。

②《玉楸藥解》:味甘, 微寒。

③《醫林纂要》:甘鹹苦, 寒。

【歸經】《本草經疏》:入肝、腎。

【功能主治】

養陰, 除熱, 寧嗽, 止血。 治虛勞, 骨蒸潮熱, 盜汗, 咳嗽, 氣喘、咯血, 夜盲, 痔瘡下血。

①《別錄》:卻魚鯁, 止久嗽, 燒服之。

②《藥性論》:治上氣咳嗽, 勞損疾。

③《本草圖經》:主(虛損)勞極, 四肢寒瘧, 虛汗客熱, 亦主產勞。

④《飲膳正要》;治腸風下血。

⑤《綱目》:殺蟲。

⑥《陸川本草》:治目不明。

⑦《四川中藥志》:磨酒服,

治心氣痛, 療發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2錢;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