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糙蘇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Cāo Sū

【英文名】Herb of Shady Jerusalemsage

【別名】山蘇子, 續斷, 山芝麻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糙蘇的根及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lomis umbrosa Turcz.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洗淨, 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50-150cm。 根較長, 紅褐色, 較肥大, 常數個集生。 莖直立, 四棱形, 疏被向下的短硬毛。 葉對生, 葉柄長1-12cm, 密被短硬毛;葉片圓卵形或卵狀長圓形, 長5.2-12cm, 寬2.5-12cm, 先端急尖, 基部淺心形或圓形, 邊緣具粗鋸齒, 兩面被疏柔毛及星狀柔毛。 輪傘花序通常4-8花, 多數;苞片線狀鑽形, 較堅硬, 常呈紫紅色, 被星狀毛;花萼管狀, 長約10cm, 外面被星狀毛, 萼齒5, 先端具小刺尖, 邊緣被叢毛;花冠通常粉紅色, 長約1.7cm, 唇形, 外面背部上方被短柔毛;邊緣具不整齊的小齒, 下唇外面密被絹狀柔毛, 3裂, 裂片卵形或近圓形, 中裂片較大;雄蕊4, 前對較長, 後對基部無附屬物, 花絲無毛, 花藥2室;雌蕊子房2, 合生, 花柱單一, 柱頭2裂。 小堅果卵狀三棱形,

先端無毛。 花期6-9月, 果期7-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4200m的疏林下, 林緣, 草叢, 路旁草坡上。

資源分佈:分佈于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山東、灌輸、安徽、河南、湖北、廣東、四川及貴州。

【性狀】性狀鑒別 根粗, 鬚根肉質。 莖呈方柱形, 長50-150cm, 多分枝, 表面綠褐色, 具淺槽, 疏被硬毛;質硬而脆, 斷面中內有髓。 葉對生, 皺縮, 展平後呈近圓形、圓卵形或卵狀長圓形, 長5.2-12cm, 先端急尖, 基部淺心形或圓形, 邊緣具鋸齒, 兩面均疏被短柔毛;葉柄長1-12cm, 疏被毛。 輪分辯率花序密被白色毛;苞片線狀鑽形, 紫紅色。 花萼宿存呈峰窩狀。 氣微香, 味澀。

【化學成份】全草含山梔甙甲酯(shanzhiside methylester)[1], 琥珀酸(succinic acid), 水蘇素(betonicine)[2]。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5g, 加甲醇35ml, 置水浴上回流15min, 濾過。 取濾液2ml, 置水浴上蒸平,

殘潭加水2ml使溶解, 滴加10%α-萘酚的乙醇溶液2滴, 振搖, 沿管壁緩緩加入硫酸0.5ml, 兩液接界處顯紫紅色環。 (檢查糖類)(2)取上述(1)項的甲醇提取液1ml, 加飽和硼酸的丙酮溶液與10%枸櫞酸的丙酮溶液各0.5ml, 置水浴上蒸幹, 殘潭置紫外光燈下檢視, 顯黃綠色螢光。

【性味】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化痰;利濕除痹;祛痰;解毒消腫。 主感冒;咳嗽痰多;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10g 。

【附方】治無名腫毒:糙蘇三錢, 水煎服。 (性味以下出《內蒙古中草藥》)

【臨床應用】治療感冒。 用糙蘇全草製成醇浸膏片內服, 每次 l.2-2.0g, 每日3次, 兒童酌減;或製成沖劑, 日服2次, 每次7.5g。 觀察100例, 結果75例於48小時內主要症狀(發熱、頭病、全身酸病、鼻塞、咽喉痛)消失或改善, 一般在服英後4-8小時症狀即漸減輕,

2-3天內便可治癒。 但對體溫在38.5℃以上的重症患者, 退熱作用較差。 認為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 如與紅旱蓮(湖南連翹)組成複方治療, 可提高療效。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