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佛家之精神養生觀

佛教的宗旨是以修心為主, 中國是佛文化最繁榮的國家。 佛教很早就傳入中國, 它與我國的養生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因而談到中國的精神養生, 不能不講佛教的精神養生。

佛教經典中經常讚歎佛陀安詳從容、充滿智慧, 平時我們去寺廟的時候, 看到的釋迦牟尼像也都端莊祥和。 佛教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修行成佛, 即使是惡人, 也可以“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離苦得樂的佛家養神

佛教對於中國來說, 其實是舶來品, 但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很早, 它的宗旨是以修心為主。 所以講中國的精神養生,

不能不講佛教的精神養生。 佛教經典中經常讚歎佛陀安詳從容、充滿智慧, 平時我們去寺廟的時候, 看到的釋迦牟尼像也都端莊祥和。 佛教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修行成佛, 即使是惡人, 也可以“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佛教認為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要素組成,

一切眾相皆是虛妄。 身體也不過是假合之身, 其中膿血夾雜, 七竅不淨, 整個是“臭皮囊”。 如果四大不調, 還會生病。 佛教認為病痛纏身, 是不能安心修道的, 所以應該具有健康體魄, 以“借假修真”。 《法句經》說:“惡生於心, 還自壞形, 如鐵生垢, 反食其身。 ”所以, 嗔恨、貪婪、愚癡“三毒”, 能毒害心靈, 養生之道就是拋卻三毒。

徹底淨化自心, 清除一切粗細煩惱的污染和無明的遮蔽, 令心識本具的清淨光明像烈日驅散陰雲般朗然顯現, 從而解脫一切痛苦, 獲得圓滿的自我實現, 是佛教所有修證法門的核心。 佛教認為自淨其心、自淨其意, 才是最徹底的精神養生。

佛家的修習禪定就是一種主動調攝自心而達到特殊心理狀態的養生方法,

是一種很好的養神、修心的方法。 長期修習禪定的僧人, 平均壽命一般都超出常人, 比如我們熟悉的龍樹、慧昭、純陀等人, 都是高夀之人。 據說憨山大師30歲時在五臺山參禪修定, 食物僅有三斗米和麥麩, 和野菜食之, 半年尚有餘。 定中發悟之後, 變得精力超常, 在募造轉經輪期間, 由他主持操辦, “經營九十晝夜, 目不交睫”, 仍然精力充沛, 沒有睡意。 起初主持做水陸佛事七晝夜, 他“七日之內, 粒米不餐, 但飲水而已, 然應事不缺”, 大大超越了常人的生理極限。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 在修習禪定過程中, 尤其是深入正定以後, 隨著意念和情緒活動的放鬆、停息, 可以使人精神上的緊張和壓力得到緩解, 使被緊張和壓力導致惡化的生理機能得到自行調整,

從而產生健身效果, 一些以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為主因的疾病可能會逐漸自行痊癒。

佛教講的養生, 並不是僅僅指自己的生命, 還包括他人和其他的生命。 修煉大乘佛法發菩提心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七支發心法, 其中第一條就是知母心。 大乘佛法講的是利益眾生, 自渡渡他。 現世的眾多生命, 不管你認識不認識, 都始終要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 人不應該僅僅重視自己的幸福安樂, 還應該把一切生命看作自己的母親一般去愛護、尊重、善待, 只有從眾生的解脫中獲得大樂, 才是真正目標。 不能只追求個人解脫, 還要發起為了一切眾生修行的信念, 向最後成佛之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