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禁忌

七食材搞定頑固秋燥

通常立秋以後, 天氣漸涼, 氣候就變得日趨乾燥, 空氣中水分減少, 人體會產生由於乾燥引起的一系列生理變化, 常稱為“秋燥”。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 中醫認為, 秋季感受了燥邪, 可依據病邪性質及人體自身情況的不同, 分為溫燥和涼燥兩種。 在久晴無雨、秋陽暴烈時感受病邪或者病人體質以陰虛為主, 陽氣偏亢, 感邪以後, 很容易從熱而化, 即可出現溫燥。 如果深秋季節, 氣候偏涼, 秋風肅殺時感受病邪或者病人體質以陰虛為主, 陰寒較甚, 感邪以後, 會從寒而化, 出現涼燥。 通常, 在秋燥病人中,

以溫燥者常見。 溫燥症狀有發熱、頭痛、少汗、乾咳、咽幹、鼻燥、口渴、舌質偏紅、脈數等。 涼燥症狀有輕度發熱、惡寒、無汗、皮膚乾燥、苔白、脈浮等。

秋燥的常見症狀主要有如下幾種——

1. 聲音沙啞

秋燥中, 咳嗽最要命。 其實, 口喉部位也是最容易判斷身體是否乾燥的地方。 症狀較輕的會出現聲音嘶啞, 喉嚨疼痛以及口腔潰瘍等症狀;有些人會咳嗽, 聲啞氣喘不停, 特別容易於夜晚發作, 進而無法安心入睡;還有些體質差的人會將這種秋咳一路持續入冬, 或轉變為慢性支氣管炎等嚴重症狀。

2. 鼻敏感

中醫認為, 鼻子敏感多為肺虛所致。 每逢秋天, 十個人裡會有九個患有鼻子敏感問題。 鼻黏膜在秋天特別容易乾燥, 而一旦乾燥,

又用手指去挖, 由於鼻黏膜附著豐富毛細血管, 越是乾燥, 挖鼻孔的行為越為頻繁, 最終會導致鼻子出血。 還有些人的表現就是不停地流鼻涕打噴嚏。

3. 皮膚乾燥

皮膚在乾燥的環境下特別容易乾燥、瘙癢甚至皸裂。 如果你經常性撓皮膚、抓癢甚至舔舐嘴唇, 說明肌膚已經喪失水分了。 這個時候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補水, 每天多喝水, 然後日常生活中最好帶上一瓶噴霧保濕的, 時常潤一潤自己, 也可以多喝一下緩解秋燥的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