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血塗片的製作

血塗片是在對血液細胞進行檢查時候非常重要的方法, 臨床上應用範圍相當廣。 要想對血液細胞的情況有充分的分析和認識, 就需要血塗片的製作, 對於普通人而言, 對於方面的瞭解並沒有用處, 在醫學上卻是相當重要的, 屬於專業性的東西。 那麼, 血塗片的製作方法是什麼?下面咱們就來詳細看看吧。

1 玻片的清洗

將玻片放入肥皂或洗衣粉中煮沸 20 min; 用熱水將肥皂和血膜等汙物洗去, 用自來水反復沖洗, 再用蒸餾水沖洗 3 次~5 次。 必要時再置 95% 酒精浸泡 1 h, 然後擦乾或烘乾備用.新玻片先置 95% 酒精浸泡或 10% 鹽酸浸泡 24 h, 然後用水徹底清洗。

2 標本的採集

首先用 75% 酒精將無名指消毒待酒精幹後, 刺破皮膚, 使血液自然流出, 切勿用力擠壓。 取乾淨載片, 讓血滴在離載片 4mm ~5 m m 處,

注意手指持握載片的邊緣, 勿觸及其表面, 不能使載片接觸取血部位的皮膚, 取血後要迅速推片以防血液凝固, 如果從抗凝管取血則血液必需新鮮, 否則造成血細胞的破壞。

3 血塗片的製備

玻片要求: 1. 0 mm×26 mm ×( 76±0. 5) mm; 推片要求:推片邊緣整齊、平滑; 血塗片的好壞與血滴大小、推片角度、推片速度直接有關, 推片時, 血滴愈大, 角度愈大, 推片速度愈快則血膜愈厚, 反之血膜愈薄, 血膜分佈不勻主要是推片不齊用力不均, 玻片不潔所致。 製作一張均勻的血塗片必需用力均勻,角度始終不變, 如果用力太輕, 則塗抹膜太厚無法觀察且不能推第二次; 用力太重又會損傷血細胞。 製成後可在空氣中揮動使其迅速乾燥, 以免血細胞皺縮。 同時血膜乾燥後, 最好立即固定染色, 避免細胞遭受污染而使之溶解, 久放後效果不佳; 血膜片要求: 血膜均勻, 薄如蟬翼, 尾端形如弧狀, 血膜具有頭體尾不同厚薄區域。

注意考慮患者的血液狀態, 如貧血程度, 血液黏稠度, 白細胞或有核細胞多少等因素, 調整推片技巧。

4 血塗片染色

目前市售瑞氏快速染液對觀察細胞形態快而清晰, 但是染液往往破壞紅細胞, 因此必須用傳統的瑞氏染液先覆蓋在血膜上, 再加入快速瑞氏染液, 最後加入緩衝液, 其量要充足並充分混勻。 染色時間: 在夏季緩衝液和染液易多一些, 時間相對要短一些, 否則染液很快蒸發, 染料沉積於細胞上, 不易辨認影響讀片效果。 如染色太淺, 可按照原來步驟重染。 在用自來水沖洗時要緩慢沖洗, 使染色液沉渣及染色粒浮去, 使其充分起分色作用, 去除細胞染色中浮色, 顯示出胞核結構及細胞清晰形態、待幹、鏡檢。

塗片如有色渣, 可用三種方法清除: 一是再加伊紅- 甲基藍染液於塗片上, 略加擺動, 使色渣溶於甲醇中, 待甲醇揮發, 加蒸餾水或緩衝液。 二是把血片放水槽中, 保持水準, 色渣即從玻片邊緣溢出。 三是把血片呈 45°傾斜, 吸 95% 酒精徐徐滴塗片面, 至流下酒精變藍後, 清水沖淨晾乾。 塗片如有香柏油, 用擦鏡紙擦去仍可用酒精處理。 判斷染液是否起到了染色的作用, 可在沖洗染色液前觀察染液有無一層黃色的金屬光澤, 如果沒有, 則表示染色失敗。

5 檢驗人員的素質

在製作高品質血膜片的同時需要檢驗人員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和豐富的工作經驗. 對各種細胞的正常形態及細胞形態的特異性改變要熟練的掌握, 同時對不同的細胞在血膜大致分佈要清楚的認識, 對一張不滿意的血片要分析判斷找出失敗的願因. 周圍血塗片檢查通常包括以下幾項。

紅細胞形態: 紅細胞大小和血紅蛋白含量改變: 小紅細胞、大紅細胞、巨紅細胞、紅細胞大小不均、低色素、正色素、多嗜色性。

紅細胞形態改變: 靶形紅細胞、球形紅細胞、橢圓形紅細胞,口形紅細胞、鐮形紅細胞、畸形紅細胞。 紅細胞中的異常結構:包 括 堿 性 點 彩 紅 細 胞、How ell - Jo lly 小 體、Cabots 環,Pa ppenheimer 小體等。

粒細胞形態: 粒細胞有無中毒性變化, 如中毒顆粒、空泡變性、核凝集、核溶解、Po hhe 小體。 中性粒細胞有無核左移、核右移甚至分葉過多現象。塗片中有無異常細胞和幼稚細胞, 如白血病細胞及其形態變化( 如 Auer 小體) 、異常淋巴細胞、胞體巨大分葉過多的中性粒細胞, 有無 Pelg er- Huet 核異常, 漿內含 Alder- Reilly 體或 Chediak- Hig ashi 顆粒等。

血小板形態: 觀察其大小、顆粒的分佈, 是否成簇成堆分佈, 尋找有無巨大血小板及小巨核細胞。因此, 一張好的血塗片從清洗到製作、染色每一個環節都要細緻, 耐心任任真真完成每一個環節, 這樣才能更好地觀察細胞形態為臨床醫生提供可靠、真實的檢驗報告, 更好地為臨床服務。

中性粒細胞有無核左移、核右移甚至分葉過多現象。塗片中有無異常細胞和幼稚細胞, 如白血病細胞及其形態變化( 如 Auer 小體) 、異常淋巴細胞、胞體巨大分葉過多的中性粒細胞, 有無 Pelg er- Huet 核異常, 漿內含 Alder- Reilly 體或 Chediak- Hig ashi 顆粒等。

血小板形態: 觀察其大小、顆粒的分佈, 是否成簇成堆分佈, 尋找有無巨大血小板及小巨核細胞。因此, 一張好的血塗片從清洗到製作、染色每一個環節都要細緻, 耐心任任真真完成每一個環節, 這樣才能更好地觀察細胞形態為臨床醫生提供可靠、真實的檢驗報告, 更好地為臨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