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中醫治老人皮膚瘙癢偏方一則

中醫治老人皮膚瘙癢偏方

老年性皮膚瘙癢, 中醫學稱之為“風瘙癢”, 本病是指自覺皮膚瘙癢而無原發皮損, 但可因搔抓伴發各種繼發性皮損的一種皮膚病。 病初多限於一處, 進而逐漸擴到身體大部, 如軀幹、四肢甚至全身。 癢感時輕時重, 短者僅數分鐘, 長者可達數小時, 甚至徹夜不寧, 難以遏止, 使老年人痛苦難忍。 若連續強烈地搔抓, 可致患處抓痕累累, 血跡成片, 滲液結痂, 日久患處皮膚粗糙肥厚, 枯槁甲錯, 色素沉著。 若繼發感染, 還可引起癤瘡, 糜爛潰瘍等, 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本病多因患者年邁,

臟腑功能衰弱, 以致氣血精津虧虛, 肌膚腠理失于溫煦濡養, 經脈運行不暢, 氣滯血瘀, 風從內生, 或因氣血不足, 營衛失和, 衛外不固, 為風寒外邪所襲, 使內外合邪所致。 故本病多於秋冬乾燥寒冷季節加重, 而暑夏溫暖潮濕季節減輕。 總之, 氣血津液虛虧是內因, 是發病的基礎, 為本;內外風邪擾襲是發病的條件, 為標, 本虛標實, 故病程纏綿難愈。 古方中醫自擬四藤一冬煎外洗治療老年人皮膚瘙癢, 多獲效驗。

處方: 天仙藤、鉤藤、首烏藤、雞血藤、天門冬、一口盅、古方止癢散。 每劑用100℃開水浸泡, 取藥液兌溫開水洗澡, 每次可洗浴15~20分鐘, 每劑藥可洗3次。 5~7劑為一療程。 可連用2~3個療程。

按:藤類主通, 能循脈絡, 無微不至。

陰陽所以不和皆不通之故也,

不通則氣血不和, 常致氣滯血瘀。 藤類藥纏繞蔓延, 縱橫交錯, 無所不至, 可通行十二經脈, 行氣活血。 其中天仙藤性苦溫, 歸肝、脾、腎經, 用之可祛風活血利水, 使氣無不行, 血無不活, 周身上下得以條達;鉤藤性甘, 微寒, 歸肝、心包經, 輕能透發, 清能泄熱, 故可清熱平肝, 下氣寬中。 此兩味藥主陽, 調氣, 皆可祛風。 首烏藤性甘、平, 歸心、肝經, 有養血益肝安神之功;雞血藤苦, 微甘、溫, 歸肝經, 有養血活血調經之功。 此兩味藥主陰, 皆有養血之功。 故四藥合用, 使氣行血活, 以達調和陰陽之功。 天門冬肥厚多脂, 氣薄味厚, 純以柔潤養液為功, 滋潤益陰, 則風陽自息, 此即治風先治血之義。 一口盅為桃金娘科桉屬植物藍桉的乾燥成熟果實,
具有疏風散熱、抑菌消炎、防腐止癢的功能。 諸藥配合, 通、潤相滋, 增液榮膚而止癢, 試用臨床, 多獲佳效。

老人皮膚瘙癢護理方法

1、別過暖

老人冬季著衣冷暖要適度, 既不能涼著了, 也不宜熱得冒汗。 穿著過於厚重會導致體內汗液蒸發過多而使皮膚含水量減少, 而皮膚的乾燥又會加重瘙癢的發生, 室內暖氣或空調溫度過高也會帶來同樣的問題。 一般來說, 室內溫度以24℃~25℃為宜。

2、少洗澡

老年人的皮膚因為生理性退化的緣故, 皮膚表面缺乏足夠的皮脂保護, 皮膚乾燥缺水, 過勤洗澡會帶走原本就不多的皮脂保護層, 使皮膚愈顯乾燥, 如果洗澡水過熱、用鹼性大的肥皂或用力搓澡, 無疑會加重皮膚乾燥瘙癢的狀態。 因此, 冬季老年人應當減少洗澡的次數,

每週一次足矣。 選擇性質溫和的浴液, 不用過熱的水, 更不要用力搓澡, 有條件的用浴缸浸泡身體最好, 浴後在全身或常瘙癢的部位薄薄地塗抹一層類似寶寶霜那樣含油脂較多的潤膚液。

3、多潤膚

除了浴後必要的潤膚外, 平時應根據自己皮膚乾燥的程度, 每天在容易瘙癢的部位塗抹1~2次含止癢成分的潤膚劑以保持皮膚的滋潤度。

4、少刺激

研究表明, 過多過勤地嗜煙酒、飲濃茶、喝咖啡或食辛辣食物對人體及皮膚是一種刺激, 會引起血液中的許多化學介質如組胺、羥色胺、激肽、神經肽等神經傳導介質發生變化, 導致睡眠欠佳、情緒不穩定等諸多反應, 皮膚也因為刺激而產生癢感。 因此, 適當戒減不良嗜好對於老年皮膚瘙癢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