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精神病是怎麼產生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 很多人不僅僅面臨著生理疾病的困擾, 還面臨著精神方面疾病的影響。 相對于生理方面的疾病來說, 精神疾病往往是由於我們的心理狀況引起的, 一般的藥物治療通常沒有顯著的效果, 更需要患者時刻保持一個積極愉悅的心態。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瞭解一下, 精神病是怎樣產生的呢?

發病機理

時效波先生在《需求鬥爭獎賞與精神疾病》一文中, 從生物學、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論述了精神疾病的發病機理:人的一切心理、行為活動只有在意識和潛意識的本能協同協作下, 遵循“需求鬥爭獎賞”規律, 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 人腦才能體驗到自信、愉悅等積極的情緒, 才能成為正常人。 否則, 就要受到懲罰。 就像人的胃這一器官, 是生命進化的結果, 是用來消化和吸收食物, 滿足生命體生理需求的;如果像厭食症患者那樣毫無食欲、味同嚼蠟地進食(類似進行著無動機、無興趣鬥爭的抑鬱症),

或專門吃些生魚生肉等消化不了的食物(類似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鬥爭的神經質症), 違背了作為生命進化發展結果的胃的活動規律, 當然要受到懲罰。

“需求—鬥爭—獎賞”是人類正常生存發展進化的前提和基礎,

沒有需求, 沒有鬥爭, 沒有獎賞, 人類就不會進化和發展。 同理, 進化發展到今天的人類, 如果迷失鬥爭方向, 喪失了需求動機和鬥爭熱情, 不願再進行鬥爭;或者違背規律, 選錯鬥爭物件, 鬥爭了而毫無進展, 不能獲得愉悅獎賞, 就必然要產生副面的消極情緒, 乃至發展為心理疾病。

1.有主導需求, 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鬥爭(正常人)

2.無主導需求, 進行著無動機、無興趣的鬥爭(抑鬱症)

無主導需求, 並不是沒有需求, 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某種目標得以實現或換了新環境後, 患者沒有了能提起鬥爭興趣和熱情的主導性需求目標, 迷失了鬥爭的方向。 雖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須鬥爭的心理和環境壓力,

但就是意識不到問題的解決對個人具有的現實意義, 產生不了鬥爭的動機、興趣和熱情, 總提不起精神。

3.以消除身心的不良認知感受為主導需求, 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神經質症:包括普通神經質症、強迫神經質症和焦慮神經質症)

神經質症患者是以消除主觀放大了的身心不良認知感受為主導需求, 偏離了正常人的需求鬥爭方向, 選錯了鬥爭的對象, 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鬥爭。

4.雖有主導需求, 卻逃避鬥爭, 獎賞自然也無從談起(癔症)

遇到所謂的危機或壓力時, 癔症患者也有趨利避害的主導需求, 但他們卻不自覺地採取了逃避鬥爭的方式, 昏迷狂亂、神遊物外、蒙蔽視聽、痙攣痛苦。

5.無法正常鬥爭(精神病)

精神病患者的大腦出現了問題, 不能像正常人那樣進行正常的認知、感受、思維, 也就不存在遵循規律, 因而也無法正常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