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寶寶眼屎多 常伴眼疾病(1)

目錄:

第一章:寶寶眼屎多 常伴眼疾病

第二章:養出寶寶好發質

第三章:4歲是判定兒童矮小的黃金分界線

寶寶眼屎多 常伴眼疾病

可疑原因一:結膜炎症

寶寶出生後, 很多家長怕孩子著涼, 所以家裡室溫往往較高, 細菌也容易繁殖, 加上新生兒會不自覺地用手揉眼睛, 易出現眼睛分泌物增多、眼瞼結膜充血等結膜炎症狀。 若是嚴重的細菌感染, 或是感冒發熱發生, 則分泌物增多、淚水增多、眼球充血等症狀會更明顯, 還可導致眼瞼皮膚紅腫。

應對方法:局部滴抗生素眼藥水和眼膏可改善症狀, 結膜沖洗有助於炎症消退。

小提示

(1)滴眼藥水前, 應清除病兒眼部的分泌物。 如果寶寶兼有大便乾燥、小便黃、舌苔厚膩等症狀, 可以配合清熱瀉火、消食導滯的中藥治療。

(2)給寶寶多喝水, 並注意觀察所食用的奶粉對寶寶消化功能的影響。

(3)對母乳餵養的病兒來說, 媽媽的飲食對他們的健康影響較大。 哺乳期媽媽應保持營養均衡, 避免食用過於辛燥和肥膩的食品。

(4)清潔寶寶的雙手, 定期修剪大人和寶寶的指甲, 可以減少細菌感染眼睛的機會。

可疑原因二:新生兒淚囊炎

新生兒淚囊炎是由於排泄淚液的淚道、鼻淚管堵塞引起, 由於鼻淚管下端的胚胎性殘膜沒有退化, 阻塞鼻淚管下端, 淚液和細菌積聚在位於內眼角皮膚下的淚囊裡,

從而繼發感染。 約2%~4%的足月新生兒有這種殘膜存在, 大多數可在4~6周內自行萎縮。

症狀表現:寶寶平日淚水增多, 下瞼緣上由淚液形成的淚河增寬, 內眼角處皮膚隆起小包塊, 擠壓出液體後, 包塊可暫時消失。 若繼發細菌感染, 在眼角處經常出現黃白色分泌物, 擠壓隆起處可有黃白色膿性分泌物溢出。

應對方法

(1)由鼻根往鼻頭方向按摩淚囊及鼻淚管, 增大管道內的壓力, 促使殘膜穿破。 合併細菌感染時, 給予抗感染治療。

(2)按摩和保守治療無效時, 可在抗感染治療後, 進行探通術。

可疑原因三:淋球菌性膿眼病

淋球菌性膿眼病為淋球菌感染所致, 潛伏期為2~4天, 常常由於母親罹患淋病, 新生兒在通過產道時被感染, 雙眼同時發病,

表現為急性化膿性結膜炎症。 通常患兒的眼皮會極度紅腫, 幾乎睜不開, 而且有大量的膿狀眼屎源源不斷地產生, 若治療不當, 甚至會發生角膜潰瘍, 進而引起角膜穿孔, 甚至有失明的危險。

應對方法

(1)通常在新生兒出生時, 醫院會用1%的硝酸銀溶液點眼, 降低新生兒的感染率, 但在非正規醫院分娩的新生兒, 感染此病的機會增大。

(2)青黴素類藥物對此病有效。 為避免交叉感染, 應到正規醫院進行系統治療, 以免耽誤病情。

可疑原因四:角膜潰瘍

角膜潰瘍也可引起寶寶眼屎多, 且其後果可能最嚴重。 角膜潰瘍多因不慎碰撞或嬰兒不自覺地用手揉眼睛時, 外物、手指或指甲損傷角膜對應部位, 從而被細菌感染所致。 周圍環境不夠清潔、抵抗力較差的嬰兒易染此病。

因為疼痛, 患兒常哭鬧, 畏光流淚, 不願睜眼, 眼球發紅, 出現分泌物, 多數家長不能發現病灶, 即使發現患兒黑眼珠上出現小白點, 也很少意識到此事的嚴重性。

應對方法

(1)角膜潰瘍治療不當或不及時可影響視力, 甚至因病變控制不良出現角膜穿孔。 一旦診斷角膜潰瘍, 應立即用足量的抗生素類藥物控制感染, 阻止潰瘍擴大。

(2)治療時須在眼局部及全身同時用藥。

可疑原因五:眼瞼內翻

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一些寶寶面部骨骼發育不完全, 尤其是鼻樑寬而平坦的嬰兒, 常出現上眼瞼皮膚向下延伸到內眼角, 遮蓋部分眼角組織甚至部分鞏膜, 導致眼瞼睫毛向內推移, 使眼球受到摩擦刺激,

產生不適, 從而出現淚水多、分泌物多等症狀。

應對方法

(1)一般等寶寶到1歲左右, 隨著面部骨骼發育完成, 睫毛自然會向外生長, 分泌物會漸漸減少, 可以不治療。

(2)平時用溫毛巾將分泌物擦乾淨, 也可以用棉簽蘸2%硼酸溶液, 從內眼角向外眼角輕輕擦拭乾淨。

(3)若在骨骼發育完成後仍有內翻倒睫摩擦眼球, 可考慮手術矯正。

養出寶寶好發質

第一妙法 給寶寶洗頭髮要勤

寶寶由於生長發育速度極快, 所以新陳代謝非常旺盛, 因此, 在6個月前, 最好每天給寶寶洗一次頭髮, 尤其是天氣炎熱時。 6個月後, 可改成2—3天洗一次頭髮。 經常保持頭髮的清潔, 可使頭皮得到良性刺激, 從而促進頭髮的生髮和生長。 如果總是不給寶寶洗頭髮,

頭皮上的油脂、汗液以及污染物就會刺激頭皮, 引起頭皮發癢、起皰, 甚至發生感染。 這樣, 反而使頭髮更容易脫掉。 值得媽咪注意的是, 給寶寶洗頭時應選用純正、溫和、無刺激的嬰兒洗髮液, 最好容易起泡沫。 並且, 洗頭髮時要輕輕用手指肚按摩寶寶的頭皮, 切不可用力揉搓頭髮, 以防頭髮糾結在一起難以梳理, 容易使頭髮脫掉。

第二妙法 給寶寶梳頭發要勤

媽咪身上經常帶一把寶寶的專用梳子, 只要方便時, 就拿出來給寶寶梳幾下, 因為經常梳理頭髮能夠刺激頭皮, 促進局部的血液迴圈, 有助於頭髮的生長。 但是, 不要使用過於硬的梳子, 最好選用橡膠梳子, 因為它既有彈性又很柔軟, 不容易損傷寶寶的稚嫩的頭皮。 在此提醒一點,即媽咪梳理寶寶頭髮時,一定要順著寶寶的頭髮自然生長的方向梳理,動作和用力要保持一致,不可按照自己的意願,強行把寶寶的頭髮梳到相反的方向。

第三妙法 給寶寶充足的睡眠

寶寶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因此很容易疲勞,如果睡眠不足,就容易發生生理紊亂,從而導致食欲不佳、經常哭鬧及容易生病,間接地導致頭髮生長不良。通常,剛剛出生的寶寶,每天要保證睡眠20小時;1—3個月時每天保證睡眠16—18個小時;4—6個月時每天保證15—16個小時睡眠;7—9個月時,每天保證睡眠14—15個小時;10個月以上每天保證睡眠10—13個小時。

第四妙法 讓寶寶多曬太陽

適當的陽光照射和新鮮空氣,對寶寶頭髮的生長非常有益,因為紫外線的照射不僅有利於殺菌,而且還可以促進頭皮的血液迴圈。然而,不可讓寶寶的頭部暴露在較強的陽光下,陽光強烈的時候外出,一定要給寶寶的頭上戴一頂遮陽帽,避免頭皮曬傷。

第五妙法 喂營養

3-6歲的幼兒頭皮的油脂分泌比成人少,頭髮特別容易失去柔亮。這個階段是孩子頭發護理的特殊時期。頭髮開始出現不同的生長速度和不同的生長週期。各毛囊獨立進行週期性變化,鄰近的毛囊並不處於同一生長週期。幼兒的洗髮精不僅要純淨溫和無刺激,而且還要能夠深入滋潤,這樣才能使幼兒的頭髮既健康又柔亮

提醒媽媽:

頭髮濃密的寶寶也可採取以上的護髮方法。須注意的是,如果寶寶在1歲以內出現枕部的頭髮逐漸磨掉、脫落,或頭髮乾枯並易脫落,則可能是身體缺鈣或缺VA的表現,應及時去看醫生。

護髮小貼士

貼士一 給寶寶洗髮之前,先用小梳子將頭髮理順,這樣即可防止頭髮纏結在一起,避免頭髮難以梳理,用力梳時損害頭髮。

貼士二 小梳子齒距要寬一些,梳齒的頂端不要過尖,如果有塑膠薄套包著最好,這樣不容易劃傷寶寶的頭皮。

貼士三 梳理頭髮時,一隻手要抓住發梢,尤其是頭髮很亂時。這樣可減少寶寶頭皮受力程度,避免頭髮受力脫掉,並可減輕梳理時的疼痛。

貼士四 給寶寶紮小辮子時,不要將寶寶的頭髮使勁扯緊,也不要用橡皮筋捆紮,這樣,很容易使經常被拉扯的部位變禿,並使頭髮變細。

貼士五 用吹風機給寶寶吹發時以低溫適宜,以防傷害寶寶脆弱的髮絲和稚嫩的頭皮。

貼士六 每兩個月左右給寶寶修剪一次頭髮,不要讓小女孩腦門上的流海長過眉毛,這樣,頭髮會長得更健康。

貼士七 如果喜歡給寶寶的頭髮分頭路,最好每隔幾天就換一個部位,不然的話,總是分頭路的部位頭髮會越來越稀少。

4歲是判定兒童矮小的黃金分界線

2008年底,鐵道部宣佈兒童半票身高的上限從1.4米調整到1.5米。2010年,鐵道部再次出臺新規定,兒童免票的身高標準上限由1.1米調整到1.2米。兩次調整的背後是國人不斷躥升的身高。據悉近20年來,世界各國的平均身高都在增長,大概每10年增長1釐米。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長高,但偏偏就有些孩子長得慢,有的是先快後慢,身高不達標。到底哪些因素會影響人的身高?人體長高的開關到底藏在哪裡?我們先來看看“身高俗語”透露出的一些身高秘密。

三歲定身高有一定道理。人的一生中,有兩個“長個”的高峰期:一個是出生後的第一年,大概能長25釐米左右,以後每年長5釐米的樣子,成人身高1/3以上是在2歲前長成的。第二個是青春期發育前,這個階段一年可長8—10釐米。接下來,就是青春發育時的猛烈一跳,這一跳因人而異,大部分男孩能長30釐米左右,女孩長25釐米左右。

二十三躥一躥過去由於營養不良,造成青春期生長停滯,到青春期後期出現補償生長,所以在個別人身上出現了“二十三躥一躥”的現象。其實,人到十五六歲後就不會再長個了,特別是骨骺閉合後就基本不會再長高了。

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這是一種誤傳。決定身高的因素35%來自父親,35%來自母親,其餘30%則與營養、運動等因素有關。

早長晚長都一樣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身材矮小只是晚長,過一兩年就會跟上。專家表示,不論男女,判定兒童矮小都有一條黃金分界線,那就是4歲。這時人體內生長激素等的分泌已基本成形,從身材上可以初步看出是否存在缺陷。而長得過早危害更大,早熟的孩子就像一輛還沒加滿油,就搶先沖出起跑線的車,開始可能領先,但不久就會因為動力不足中途拋錨,最終被別的車趕上。早熟的兒童可能提前一年進入青春期,成年後的身高就會少3至5釐米。

結語:媽媽們可以小心了,如果你的寶寶也是眼屎過多的話,可就要好好觀察寶寶是不是得了眼病哦!(文章原載于《健康生活·家庭》,刊期:2012.06,作者:多諾,由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在此提醒一點,即媽咪梳理寶寶頭髮時,一定要順著寶寶的頭髮自然生長的方向梳理,動作和用力要保持一致,不可按照自己的意願,強行把寶寶的頭髮梳到相反的方向。

第三妙法 給寶寶充足的睡眠

寶寶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因此很容易疲勞,如果睡眠不足,就容易發生生理紊亂,從而導致食欲不佳、經常哭鬧及容易生病,間接地導致頭髮生長不良。通常,剛剛出生的寶寶,每天要保證睡眠20小時;1—3個月時每天保證睡眠16—18個小時;4—6個月時每天保證15—16個小時睡眠;7—9個月時,每天保證睡眠14—15個小時;10個月以上每天保證睡眠10—13個小時。

第四妙法 讓寶寶多曬太陽

適當的陽光照射和新鮮空氣,對寶寶頭髮的生長非常有益,因為紫外線的照射不僅有利於殺菌,而且還可以促進頭皮的血液迴圈。然而,不可讓寶寶的頭部暴露在較強的陽光下,陽光強烈的時候外出,一定要給寶寶的頭上戴一頂遮陽帽,避免頭皮曬傷。

第五妙法 喂營養

3-6歲的幼兒頭皮的油脂分泌比成人少,頭髮特別容易失去柔亮。這個階段是孩子頭發護理的特殊時期。頭髮開始出現不同的生長速度和不同的生長週期。各毛囊獨立進行週期性變化,鄰近的毛囊並不處於同一生長週期。幼兒的洗髮精不僅要純淨溫和無刺激,而且還要能夠深入滋潤,這樣才能使幼兒的頭髮既健康又柔亮

提醒媽媽:

頭髮濃密的寶寶也可採取以上的護髮方法。須注意的是,如果寶寶在1歲以內出現枕部的頭髮逐漸磨掉、脫落,或頭髮乾枯並易脫落,則可能是身體缺鈣或缺VA的表現,應及時去看醫生。

護髮小貼士

貼士一 給寶寶洗髮之前,先用小梳子將頭髮理順,這樣即可防止頭髮纏結在一起,避免頭髮難以梳理,用力梳時損害頭髮。

貼士二 小梳子齒距要寬一些,梳齒的頂端不要過尖,如果有塑膠薄套包著最好,這樣不容易劃傷寶寶的頭皮。

貼士三 梳理頭髮時,一隻手要抓住發梢,尤其是頭髮很亂時。這樣可減少寶寶頭皮受力程度,避免頭髮受力脫掉,並可減輕梳理時的疼痛。

貼士四 給寶寶紮小辮子時,不要將寶寶的頭髮使勁扯緊,也不要用橡皮筋捆紮,這樣,很容易使經常被拉扯的部位變禿,並使頭髮變細。

貼士五 用吹風機給寶寶吹發時以低溫適宜,以防傷害寶寶脆弱的髮絲和稚嫩的頭皮。

貼士六 每兩個月左右給寶寶修剪一次頭髮,不要讓小女孩腦門上的流海長過眉毛,這樣,頭髮會長得更健康。

貼士七 如果喜歡給寶寶的頭髮分頭路,最好每隔幾天就換一個部位,不然的話,總是分頭路的部位頭髮會越來越稀少。

4歲是判定兒童矮小的黃金分界線

2008年底,鐵道部宣佈兒童半票身高的上限從1.4米調整到1.5米。2010年,鐵道部再次出臺新規定,兒童免票的身高標準上限由1.1米調整到1.2米。兩次調整的背後是國人不斷躥升的身高。據悉近20年來,世界各國的平均身高都在增長,大概每10年增長1釐米。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長高,但偏偏就有些孩子長得慢,有的是先快後慢,身高不達標。到底哪些因素會影響人的身高?人體長高的開關到底藏在哪裡?我們先來看看“身高俗語”透露出的一些身高秘密。

三歲定身高有一定道理。人的一生中,有兩個“長個”的高峰期:一個是出生後的第一年,大概能長25釐米左右,以後每年長5釐米的樣子,成人身高1/3以上是在2歲前長成的。第二個是青春期發育前,這個階段一年可長8—10釐米。接下來,就是青春發育時的猛烈一跳,這一跳因人而異,大部分男孩能長30釐米左右,女孩長25釐米左右。

二十三躥一躥過去由於營養不良,造成青春期生長停滯,到青春期後期出現補償生長,所以在個別人身上出現了“二十三躥一躥”的現象。其實,人到十五六歲後就不會再長個了,特別是骨骺閉合後就基本不會再長高了。

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這是一種誤傳。決定身高的因素35%來自父親,35%來自母親,其餘30%則與營養、運動等因素有關。

早長晚長都一樣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身材矮小只是晚長,過一兩年就會跟上。專家表示,不論男女,判定兒童矮小都有一條黃金分界線,那就是4歲。這時人體內生長激素等的分泌已基本成形,從身材上可以初步看出是否存在缺陷。而長得過早危害更大,早熟的孩子就像一輛還沒加滿油,就搶先沖出起跑線的車,開始可能領先,但不久就會因為動力不足中途拋錨,最終被別的車趕上。早熟的兒童可能提前一年進入青春期,成年後的身高就會少3至5釐米。

結語:媽媽們可以小心了,如果你的寶寶也是眼屎過多的話,可就要好好觀察寶寶是不是得了眼病哦!(文章原載于《健康生活·家庭》,刊期:2012.06,作者:多諾,由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