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中草藥有哪些用藥誤區

一、藏入冰箱。

有些人認為中藥藏在冰箱內可以長期保存, 於是常把一些貴重的藥材, 如人參、天麻、鹿茸等放入冰箱保存。 其實這一做法並不科學。 由於中藥存放在冰箱內與其他食物混放, 時間一久, 不但各種細菌容易侵入藥材內, 而且容易受潮, 破壞藥性。

二、煎藥前用水洗。

有些人認為中藥材髒, 常在煎煮之前用水洗一下, 其實此舉得不償失。 因為不少中藥成分中含有的糖和苷類等物質能溶于水。 如果煎藥前用水洗, 會失去中藥的一部分有效成分。 再者, 有不少中藥是經過加工炮炙的, 常添加蜜、酒、醋等輔助材料,

用水洗後會影響炮製的作用, 降低藥力。

三、用開水煎藥。

有些人為了節省時間, 喜歡用開水煎煮中藥, 其實用此法煎藥速度雖快但品質差。 因為用開水煎煮乾燥的植物飲片時, 生物的外層組織細胞驟然受高熱衝擊會立刻凝固、緊縮, 尤其是蛋白質在細胞壁上形成了一層不可逆性的變性層, 阻止水分的滲入, 致使組織內部溶解的成分難以析出, 這樣藥物成分的釋放受限, 嚴重地影響了藥物有效成分的利用率, 藥效勢必降低, 影響治療效果。

四、煎藥過夜。

有些人在煎煮中藥湯劑時, 不現煎現服, 常把煎過的湯藥留到第2天服用, 即煎藥過夜。 研究發現沉澱反應會影響中藥湯劑中的有效成分。 因為中藥湯劑中大多由多味中藥配伍組合而成。

在此過程中, 各種化學成分之間可發生各種化學反應而產生沉澱物, 如鞣質和生物鹼, 蛋白質、生物鹼和苷類。 這些物質與有機酸相遇後均可發生沉澱反應, 生成新的難溶于水的化合物, 從溶液中析出。 藥液放置時間一長, 便為產生沉澱反應創造了條件。 沉澱物越多, 相應的有效成分就減少。

五、冷服與熱服不分。

中藥煎好後, 藥汁不冷不熱時服叫溫服, 一般病人多採用此種方法服藥。 但也有一些病人需要冷服或熱服。 如胃、十二指腸潰瘍屬寒症者, 及外感風寒感冒時就需要熱服, 熱服可助出汗, 疏解風寒。 患扁桃腺炎、支氣管炎、肺炎、膽囊炎、尿路感染而高熱的病人, 中醫往往使用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的涼性中藥,

而且須冷一冷再服。 這種溫藥熱服、寒藥涼服, 是根據疾病的寒熱性質而定的, 也是中醫治病用藥的一個原則。 注意中藥的冷服與熱服, 不但可以提高藥物的療效, 還可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