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养生之道 儒家重“德” 道家重“虚”

 

自古以来, 养生之道素为百姓所重视。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 我国学术界产生的著名学派就有“九流十派”之多, 因而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医养生学也相应兴起, 不论在养生理论上, 还是实践上, 都有很大的发展。

儒家养生, 注重“德仁修养”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有我国养生大师之称, 他的理论为养生学说奠定了基础。 刘国安介绍说, 孔子有云“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这里的三戒, 即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 生理特点不一样, 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法。

除三戒外, 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 如他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大德必得其寿”, 意思是只有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 才可获得高寿。 孔子还提出:“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从而明确了食品要精细, 烹调要得当, 进餐要定时, 以及变色、变味、腐败变质的食品都不宜食。

此外, 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曾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 是说人不可没有欲望, 但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 不可过分的要求。 强调了清心寡欲、精神调摄的重要性。 不但孟子如此, 荀子也是, 《荀子·正名》曰:“欲不待可得而求者, 从所可。 ”意思是, 欲是人生固有的, 既不可贪得无厌地纵情任性, 又不可去、止, 要“从所可”, 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满足欲望。

道家养生, 主张“虚之道”

道家所主张的“道”, 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

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虚”为道家养生之第一大要, 老子言“虚其心”, 庄子言“虚无”, 宋子言“虚其欲”。 虚为何如此重要呢?宋子曰:“虚者, 万物之始也, 故虚可以为天下始。 ”又曰:“虚而无所谓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见虚即道, 道即自然。 自然能化育万物, 虚为万物之始, 始者, 物之初也。 生之本, 本乎自然, 善养生者, 当从虚中悟出生的道理来。 总的来说, 道家一派, 一方面崇尚自然, 提倡所谓“返璞归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 一方面又提倡养生, 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 所有这些思想, 促进了他们对生命来源的探索和卫生保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