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應小寒話養生
每年的1月6日前後是小寒節氣。 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 冷成冰團。 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 從字面上理解, 大寒冷於小寒, 但在氣象記錄中, 小寒卻比大寒冷, 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 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 而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節氣內。 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 是因為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 按當時的情況延續至今而已。
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 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 如今各種藥膳火鍋成了全國百姓消寒保暖的美味佳餚。
小寒進補因人施膳
說到進補, 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 來年無病痛”的說法。 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三季的消耗, 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 合理進補既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 抵禦嚴寒侵襲, 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 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 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 以溫補為宜。
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 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 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 ”這說明飲食物對人體的作用。 小雪節氣雖已數九寒天, 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 但進補當中不可無章無法, 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
肥甘厚味多食傷身
一般說來, 青年人機體代謝旺盛, 所需蛋白質和熱量較老年人多, 而熱量主要來源於碳水化合物、脂肪。 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於糧食之中, 故青年人應保證足夠的飯量, 注意粗細糧的比例搭配, 並攝入適量的脂肪, 在選用藥膳進補時應考慮這一因素。 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特點, 往往有些人因過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而招來不速之客——“青春痘”, 它給年輕人帶來無盡的煩惱。
禦寒保暖最宜溫補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 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 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 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 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 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 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鮁魚和海蝦等, 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 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 當然對體質偏熱、偏實、易上火者應注意緩補、少食為好。
冬季鍛煉因人而異
小寒節氣正處於“三九”寒天, 是一年中氣候最冷的時段。 此時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