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莫讓乖孩子陷入“配角綜合征”

許多“乖孩子”更多的是“被乖孩子”, 成全他人, 壓抑自己, “乖孩子”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心理衝突中不斷成長。 當現實殘酷地拿掉孩子的棱角和個性之後, 很容易使其喪失否定、批判和想像的能力。

近日,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資料顯示, 在2000名受訪者之中, 48.4%的受訪者有“配角綜合征”。 所謂“配角綜合征”, 意為在群體的社會角色分配中, 有些人“不喜歡向前闖, 甘當團隊的配角”。 而53.9%受訪者將“配角綜合征”歸咎於從小接受的“乖孩子”教育理念。 “乖孩子”更像是一個微妙的隱喻, 更多地意味著順從、聽話、不鬧騰。

回望今天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那些在老師和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往往能夠在既定的“遊戲規則”中獲得更大的肯定和支持。 誠然, 社會的遊戲規則並非事事處處都完全一樣, 角色之間本來就存在分工和差異, 不可能人人都當主角。 因此, “希望別人當主角”並沒有觸及什麼原則性問題。 然而, 如果“甘當配角”源於內心深處的畏懼和焦慮, 那長此以往, 便會直接影響個體的人格心理及其社會化過程。

相對於“躲在暗處”的配角, 那些敢於“抛頭露面”的人往往能獲得更大的歸屬感、認同感和社會支持。 如果現實世界的表達空間受到擠壓, 許多人便會在虛擬世界裡尋找某種替代性的釋放。 如今, 一個普遍而深刻的網路傳播現象是,

那些在班級裡“沉默寡言”的人, 往往成為QQ群、微信群等虛擬社交空間裡的“活躍分子”。 從現實空間的“配角”到虛擬空間的“主角”, 是不是因為現實空間缺少了什麼?

心理學上有個“自體”概念, 強調的是一個人的總體人格。 每個人的人格系統中都同時包含了“真自體”和“假自體”。 面對真實的自我需求和表達欲望, “真自體”強調的是一種積極的發展狀態, “假自體”則意味著更多的退縮和規避。 必須承認, 為了保證“真自體”更好地發展, “假自體”的存在具有積極的社會功能, 比如對他人的謙讓, 對社會的妥協, 對真實欲望的必要掩飾。 “真自體”的最大敵人是抹殺個性, 而“乖孩子”往往是對“真自體”壓制和拒絕的結果。 其實, 許多“乖孩子”更多的是“被乖孩子”,

成全他人, 壓抑自己, “乖孩子”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心理衝突中不斷成長。 當現實殘酷地拿掉孩子的棱角和個性之後, 很容易使其喪失否定、批判和想像的能力。

而且, 不是每個逆來順受的“乖孩子”都會有一個好結果。 研究表明, “乖孩子”長大以後, 他們往往會呈現出一系列猝不及防的心理問題, 比如心理孤僻、沒有主見、容易固執、缺乏擔當、想像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所有這些問題, 更多地指向一個時代的某種結構性悲劇。 當孩子們的社會化過程才剛剛開始, 彌散在社會系統中的諸多“無形的手”已經悄無聲息地伸向孩子。 反觀今天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尤其是遊戲規則層面的管理方式和獎懲措施,

許多“乖孩子”是被社會整體環境“馴化”出來的。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一個時代的“促進性環境”。 所謂“促進性環境”, 不僅強調個體所處的社會氛圍, 還強調一個時代的整體價值系統。 因此, 在具體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 我們需要逐漸扭轉觀念, 尤其是在遊戲規則的設計上, 還應最大限度地啟動孩子的主體意識和自我認同, 並在此基礎上重建孩子的自信、勇氣和擔當。

如何讓孩子遠離“配角綜合征”, 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相關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成熟的“解決方案”。 對於家庭教育而言, 更多的陪伴、良好的溝通、完整的尊重有助於孩子的人格心理發展, 從而促進“真自體”的健康成長;對於學校教育而言, 當前正在興起的建構主義理念和“快樂學習”觀念,

都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 並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責任意識。

其實, 遠離“配角綜合征”, 在今天的“雙創”背景下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的是敢於思考、敢於拼搏、勇於擔當的大腦和靈魂。 如果每個人都“甘當配角”, 缺乏闖勁, 那“雙創”迫切呼喚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何以兌現?(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