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怎麼使用黃芪益氣
補氣升陽 用廣效良
關於黃芪之甘溫補氣升陽, 《神農本草經》即有類似記載。 藥理研究發現, 其有類性激素作用和興奮中樞神經系統, 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因此應用很廣, 也確有很好的療效。 張學文應用黃芪幾十年, 體會到此藥的補氣作用和升陽作用非常顯著, 如辨證準確, 配伍得當, 往往可以收到理想效果。
補氣療虛 主治久病元氣虛損, 身體羸弱之少氣懶言, 語言低弱, 四肢疲乏, 精神不振等。 此時常與人參等配伍。 古人認為, 黃芪善補肌表氣虛, 人參善補五臟之氣, 兩藥合用, 則內外表裡氣虛皆補,
補氣健脾 黃芪補氣, 尤長於補中益氣。 脾胃氣虛, 疲乏無力, 四肢倦怠, 食少便溏或泄瀉者, 炙黃芪配伍白術、茯苓、黨參、山藥等, 有很好的益氣健脾作用。 如古之名方補中益氣湯、黃芪健中湯等。
補氣生血 黃芪補氣為主, 而氣血同源, 故可用於氣虛兼血虛之證, 通過補氣而生血。 適用于勞倦內傷之肌熱面赤, 脈洪大而虛或血虛頭昏頭暈者。 常配伍當歸, 如當歸補血湯, 也可配伍桂圓肉、鹿角膠、雞血藤、阿膠等補血藥。
補氣攝血 用於氣虛不攝之便血、崩漏、月經過多等。 常配伍人參、白術、桂圓肉、當歸等, 如歸脾湯。
補氣助陽 氣虛日久, 常兼陽虛。 黃芪甘溫, 如配伍附子、肉桂等,
補氣升陽 黃芪補氣, 味薄而主升清, 本身就有一定升提清陽作用, 如配伍人參、白術、柴胡、升麻之品, 則可升發脾胃清陽, 主治中氣下陷之久泄、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等清陽下陷之證, 如補中益氣湯、升陷湯。
補氣生津 對氣陰兩傷、氣化不行之消渴, 亦可用黃芪之補氣作用, 敷布津液而治消渴, 如玉液湯。
補氣活血 其功卓越
黃芪之益氣作用, 世所公認, 而對其活血作用, 尚認識不足。 其實, 早在《名醫別錄》中就有它“逐五臟間惡血”的記載, 《本經逢源》雲其可以“通調血脈, 流行經絡, 可無礙於壅滯也”。
從臨床實踐看,
補氣活血, 擅治氣虛血瘀中風 黃芪大補脾胃元氣, 使氣旺以促血行, 可用於氣虛血瘀所致的中風。 常用炙黃芪20~30克, 配合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川芎、地龍等, 如補陽還五湯, 用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謇澀、下肢痿廢、小便頻數等症。
補氣通滯, 可治血痹 黃芪補氣, 使營衛氣足, 可推動血運, 如配合養血活血藥, 可治血痹。 如黃芪配伍桂枝、白芍、生薑、大棗, 即黃芪桂枝五物湯, 治療血痹證之肢體麻木。 現代用此方化裁, 可用於坐骨神經痛等疑難病證, 有較好療效。 若以黃芪配伍薑黃、當歸、赤芍、防風、羌活等即蠲痹湯, 可用於上肢風濕痹痛, 現用於肩周炎等, 也取其補氣活血通痹之功。 故在臨床上, 凡屬血痹證者可大膽用之。
補氣活血, 可消癥散結 部分癥積、腫瘤病人, 元氣虛弱, 不但因氣虛無力推動氣血運行而致血滯痰凝, 而且因氣虛血弱,
補氣活血, 可治折傷、惡血凝滯腫痛 《普濟方》有黃芪散(黃芪、白芍、生地、附子、當歸、續斷、桂心、乾薑、大黃、花椒)可治跌打、骨折所致惡血瘀滯, 凝滯疼痛, 具有補氣活血消腫之功。 該書還用黃芪配桔梗治療胸痹, 也是此意。
益氣解毒 托毒生肌
現代藥理研究已證實, 黃芪的補氣作用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從而可用於多種因免疫功能低下之慢性炎症及瘡癰潰後久不收口之症, 能取得良好效果。
益氣解毒, 可治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腎炎等疾病 黃芪補氣作用顯著,
益氣托毒, 可用於瘡瘍潰後久不收口等 黃芪有良好的益氣托毒生肌之功, 古今廣泛應用它治療氣虛無力托毒外出之陰疽久不潰破或潰後久不收口者。如黃芪配伍當歸、穿山甲、皂角刺、川芎(即《外科正宗》透膿散),用於瘡癰已成膿,外不易潰破且漫腫無頭等症。若配伍人參、當歸、熟地、川芎、茯苓、官桂等,可治瘡瘍潰後久不收口者,如內補黃芪湯。
益氣固表 表虛自汗必用
黃芪具有很好的益衛固表作用,是治療表虛自汗要藥。如配伍防風、白術,即玉屏風散,專治表虛自汗、易感冒者。配伍牡蠣、小麥、麻黃根,即牡蠣散,可治表虛之自汗或盜汗;配伍當歸、生熟地、黃連、黃柏、黃芩,即當歸六黃湯,治陰虛火擾之盜汗。因黃芪最擅長益氣走表,故表虛自汗者多視為必用之品。
利水退腫 可治風水、皮水
黃芪的利尿作用較顯著,用藥後尿量可增加64%,已為實驗證實。古方防己黃芪湯,以黃芪配伍防己、白術、甘草,主治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之風水;防己茯苓湯,以黃芪配伍茯苓、防己、桂枝、甘草,主治水在皮膚之四肢腫屬皮水者。現代對氣虛水腫病人也常用黃芪,但以生者為佳。
小 結
黃芪是補氣的上品,扶正的良劑,性甘溫質柔和,許多疑難病中凡氣虛、氣陷、氣虛血瘀、氣虛水腫、癰瘍久潰不收等證,黃芪皆為首選。但用量差異很大,輕者10~15克即可,若配桂枝、甘草等可益氣升陽升壓;中等15~30克,可補中益氣,降壓攝血;大量30~60克,可補氣化瘀。益氣,固表宜炙用,托毒利水宜生用。黃芪性總屬甘溫,用大量又欲避其溫性時,可稍配知母等,制其偏溫燥之弊,以免化熱助熱。
古今廣泛應用它治療氣虛無力托毒外出之陰疽久不潰破或潰後久不收口者。如黃芪配伍當歸、穿山甲、皂角刺、川芎(即《外科正宗》透膿散),用於瘡癰已成膿,外不易潰破且漫腫無頭等症。若配伍人參、當歸、熟地、川芎、茯苓、官桂等,可治瘡瘍潰後久不收口者,如內補黃芪湯。益氣固表 表虛自汗必用
黃芪具有很好的益衛固表作用,是治療表虛自汗要藥。如配伍防風、白術,即玉屏風散,專治表虛自汗、易感冒者。配伍牡蠣、小麥、麻黃根,即牡蠣散,可治表虛之自汗或盜汗;配伍當歸、生熟地、黃連、黃柏、黃芩,即當歸六黃湯,治陰虛火擾之盜汗。因黃芪最擅長益氣走表,故表虛自汗者多視為必用之品。
利水退腫 可治風水、皮水
黃芪的利尿作用較顯著,用藥後尿量可增加64%,已為實驗證實。古方防己黃芪湯,以黃芪配伍防己、白術、甘草,主治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之風水;防己茯苓湯,以黃芪配伍茯苓、防己、桂枝、甘草,主治水在皮膚之四肢腫屬皮水者。現代對氣虛水腫病人也常用黃芪,但以生者為佳。
小 結
黃芪是補氣的上品,扶正的良劑,性甘溫質柔和,許多疑難病中凡氣虛、氣陷、氣虛血瘀、氣虛水腫、癰瘍久潰不收等證,黃芪皆為首選。但用量差異很大,輕者10~15克即可,若配桂枝、甘草等可益氣升陽升壓;中等15~30克,可補中益氣,降壓攝血;大量30~60克,可補氣化瘀。益氣,固表宜炙用,托毒利水宜生用。黃芪性總屬甘溫,用大量又欲避其溫性時,可稍配知母等,制其偏溫燥之弊,以免化熱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