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說“反正”兩字,是在向父母求助
朋友給筆者講過一段她早年做心理諮詢的故事——
一個媽媽帶兒子來做心理諮詢, 原因是孩子太叛逆, 說什麼都不聽。 那時很多父母還有一個觀念, 孩子不聽話, 絕對是孩子的問題。 家長找諮詢師的原因也不是真想解決問題, 而是希望多一個權威幫他們馴服孩子。
母子見到諮詢師以後, 媽媽說了很多, 孩子則一直盯著地板。
有一個細節, 諮詢師至今記得特別清楚:孩子和媽媽對話時說:“反正我說什麼你都不聽”“反正什麼都是我的錯”“反正你覺得我什麼都不好”, 尤其是那3個“反正”。
她在多年的心理諮詢中發現,
“反正”到底代表一種什麼心理?
“反正”的出現, 代表期待別人做一些事、卻得不到的經歷。 人們會在期待落空時感覺到難過, 感覺到傷害。
有過這種經歷的人, 為了不讓自己再受傷, 不再感到難過, 會逐漸放棄自己的期待。 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會對自己期待的那個人, 說“反正”。 這不是一種對抗, 反而是一種求助, 希望對方能幫助自己減少傷害。 然而, 很少有父母能夠隨時隨地滿足孩子的期待。
如果孩子經常說這個詞, 父母就應該思考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孩子對我有這些期待?
是否在過往經歷中, 他曾被滿足過,
當一個人常常用這個詞和父母溝通時, 也預示著, 他會漸漸減少和父母的交流。 因為人會漸漸在心理上疏遠那些總讓自己失望的人、總讓自己受傷的人。 而父母卻會錯誤地以為, 孩子開始叛逆了。
父母該如何應對
如果孩子經常說這兩個字, 父母務必將這個詞的潛臺詞翻譯出來。 “反正你不會”的潛臺詞是我期待你會;“反正你不會聽我說”的潛臺詞是我期待你會聽我說;“反正你覺得我不如別人”的潛臺詞是我期待你能覺得我比別人好;“反正什麼都是我的錯”的潛臺詞是我期待你不要覺得什麼都是我的錯。
……
應對“反正”的第一步, 是看到“反正”背後的期待, 感受說這句話的人內心失望的感覺, 以及未來害怕受到傷害的恐懼。 反之, 如果你把它理解為叛逆, 你和孩子未來溝通會很難進行下去。
應對“反正”的第二步, 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看到了他的期待。 當孩子說“反正你不會聽我說”時, 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一直希望我好好聽你說話, 聽聽你的觀點和想法。 過去是我忽略了, 現在我會坐下來好好聽你說。 ”當然, 父母不可能滿足孩子的每一個期待, 而孩子的期待也未必全合理。
(作者為專欄作家, 擅長兒童發展心理學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