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節日聚餐有“危機”!這些食物一定要少吃 健康吃喝學5招

又到元旦年末, 各種聚餐接踵而至, 讓你應接不暇, 但這可不能成為你胡吃海塞的藉口, 年底聚餐是很有講究的。 如何才能既飽口福, 又不傷健康?聽小編來給你支招!

年底聚餐多如何健康吃喝

1、儘量選擇紅酒。

葡萄酒中的多酚物質有預防血栓的功效, 冬季是心血管病的高發季節, 少量飲用紅酒有助預防此類疾患。

2、飯前來點水果拼盤。

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果糖和葡萄糖, 餐前食用水果能較快地被機體吸收, 提高血糖濃度, 水果的粗纖維還會讓胃部有飽脹感, 有助於控制食欲。

3、吃完水果喝點湯。

飯前喝湯不但能增加飽腹感,

還有助於滋潤腸胃;不但能減少酒類飲品對腸胃的刺激, 也有助於腸胃更容易消化、吸收美食。

4、素食為主更健康。

這樣的吃法, 一來可以防止攝入過多高脂飲食, 二來素菜中的植物食用纖維有助於腸胃蠕動, 可預防便秘, 而便秘(消化內科)是誘發腸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於其他葷菜來說, 魚肉所含的蛋白質是百分百的, 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和比值最適合人體需要, 也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此外, 魚肉含有豐富的鎂元素, 對心血管系統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再加上魚肉的脂肪多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 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比起炒、炸、紅燒等烹飪方法, 蒸煮出來的飯菜所含的油脂要少得多, 菜肴的營養成分破壞得也較少。

此外, 紅燒的菜品雖然口味甜美, 但是含鹽量、含糖量相對蒸煮的菜品高, 長期和經常食用都不利健康。

5、火鍋後喝點優酪乳保護胃腸。

火鍋湯的溫度高, 特別是麻辣火鍋, 對胃腸的刺激較大, 容易損傷胃腸道黏膜。 化解的辦法是進食火鍋後喝點優酪乳, 以保護胃腸道黏膜。 因為優酪乳中含有乳酸菌, 可酸化腸腔, 抑制腐敗菌生長, 減弱其在腸道產生毒素的作用, 從而防止腹瀉、腹痛等症狀發生。 山西晚報

擔心發胖?選擇高飽感的食物

1、蛋白、纖維多的食物, 更讓人飽

不同的食品, 帶來的飽感是不一樣的。 不過, 在比較不同食物的飽感時, 不是按同樣重量或同樣體積去比的, 而是按同樣的能量值去比的。

也就是說, 按一樣的“卡路里”來比。

如果這麼比, 就會發現, 在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3大產能營養素當中, 蛋白質的飽腹感最高, 脂肪最低。 碳水化合物食物如果是纖維高, 脂肪少的類型, 則飽感會提升;如果反過來, 精白澱粉加上很多脂肪, 飽感就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 加糖、鹽、鮮味或是辣椒之類的調味料, 會提升食物的美味程度, 讓人感覺“過癮”, 但也會讓飽足感姍姍來遲, 食欲控制也變得困難。

2、血糖穩定, 飽感上升

飽感和饑餓感與血糖水準有關。 血糖低的時候, 人們的飽腹感迅速下降, 饑餓感會瘋狂上升, 而血糖水準上升之後, 人的飽腹感就會上漲。

果糖不像葡萄糖那樣會快速升高血糖, 所以含很多果糖的碳酸飲料儘管含有不少熱量,

飽感卻不高, 基本上不影響人們正餐的食量, 結果帶來發胖隱患。

3、越難吃, 越覺得飽

飽感還受到食物好吃程度的影響。 不好吃的食物通常飽感會比較高, 好吃的食物就較低。

4、個體差異的影響

當然, 飽、餓這事情, 是個人的主觀感覺, 它還會受到很多個體因素的影響。

比如胃腸功能差的人, 哪怕沒吃多少卡路里, 也經常會在餐後胃中脹滿, 很不舒服。

又比如情緒痛苦、鬱悶的時候, 胃裡頂著吃不下東西去, 吃不了多少也感覺很脹。 人在非常興奮或緊張的時候, 到了飯點兒也不覺得餓。 反過來, 人在無聊和沮喪的時候, 容易放大餓的信號, 用食物來給自己找點事幹或轉移情緒。

還有, 人在睡眠不足的時候, 對飽餓的信號也會降低敏感度,

結果就容易吃多。

聚餐中自覺躲開這些食物!

真正能夠大幅度提升飽感的是三個因素:一是蛋白質多一點, 脂肪少一點;二是膳食纖維多一點, 血糖升得慢一點;三是質地耐嚼一點, 在嘴裡需要牙齒更多的勞動才能咽下去, 也就是進食速度快不起來。

所以, 在用餐的時候, 只要選擇符合這三個標準, 或者符合其中一兩條的食物就行了。 然後, 避免和它正相反的食物, 包括蛋白質少而脂肪多的食物。 比如帶著厚厚麵糊煎炸的魚肉、肥肉、“香酥”菜肴、油炸主食、油酥點心等。

用餐時先吃膳食纖維高的食物。 比如雜糧、薯類, 各種葉菜、蘆筍、西蘭花等, 以及各種蘑菇菌類, 就不那麼容易吃進去過多的油水。 菌類食物尤其有優勢,

它們既屬於耐嚼的食物, 又是高纖維低熱量的。

還要注意喝少油、無糖、鹽少的湯水, 餐後不吃各種甜點, 也少吃各種堅果瓜子類, 它們都是高熱量的。

此外, 主動選擇難啃的食物——搶來那些帶骨頭的食物, 帶刺的食物, 帶殼子的食物。 拿個魚頭或魚尾, 耐心地挑魚刺;慢慢地吃蛤蜊, 扔殼子;細細地吃螃蟹腿, 剝蝦殼子……

(人民健康網綜合山西晚報、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