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骨掃描是檢查什麼
全身骨掃描屬於同位素全身骨掃描, 它是通過放射性核素檢測, 來檢查骨組織是不是有異常, 比如說, 如果出現繼發性的骨腫瘤, 或者是原發性的骨腫瘤, 都可以通過這種檢查進行診斷, 另外當出現骨折的時候, 通常也可以進行這樣的檢查,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全身骨掃描是檢查什麼
1.繼發性骨腫瘤
骨顯像對於轉移性骨腫瘤的診斷具有很高的靈敏度。 在腫瘤轉移的早期就伴有局部骨組織代謝異常, 因此骨顯像發現惡性腫瘤骨轉移灶可較X線攝片早3-6個月。 成人骨轉移多見於乳腺癌、肺癌等, 骨顯像應為此類病人的常規檢查項目之一。 惡性腫瘤患者如主訴有固定的骨骼疼痛, 但實驗室各項檢查及X線攝片等顯示正常結果時, 應做骨顯像以早期發現轉移病灶。
2.原發性骨腫瘤
原發性骨腫瘤攝取骨顯像劑比正常組織或良性骨腫瘤高, 動脈相亦有早期充盈, 血池相呈現局部充血, 延遲相表現為局部放射性異常濃聚。 惡性原發性骨腫瘤以成骨肉瘤、Ewing氏肉瘤及軟骨肉瘤的惡性程度最高。 骨顯像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但屬何種類型的腫瘤, 臨床需結合年齡、病變部位、病變數量、顯像圖的形態等綜合分析。
3.骨折
大多數骨折的診斷依靠X線攝片並不需進行骨骼顯像。 但對於脊椎、趾骨、腕骨、跗骨、胸骨和肩胛骨等處的細小骨折, X線有時難以發現, 此時做骨顯像有診斷價值。
4.無菌性壞死骨折和錯位
能損傷骨的血供, 引起無菌性壞死。 股骨頭是缺血性無菌性壞死最常見的部位, 壞死初期表現為患側股骨頭區放射性減少, 隨著股骨頭磨損髖白, 刺激血管重建, 放射性核素攝取量增多, 逐漸出現“炸面圈”樣改變, 即中心區放射性減少而周圍放射性增強, 後期由於髖白磨損更加嚴重, 放射性聚焦更加明顯以至掩蓋了股骨頭壞死的放射性減少, 但斷層顯像仍能見到“炸面圈”徵象。 一般認為骨三相顯像較單純延遲顯像靈敏。 在股骨頭無菌壞死的早期可見局部動脈灌注相減低和血池相靜脈回流障礙。
5.移植骨監測
骨顯像對判斷移植骨是否存活有獨特價值。 骨移植後, 待軟組織損傷反應減退, 局部骨顯像若見移植骨處放射性近似或高於正常骨組織, 表明血運良好, 植骨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