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醫學氣功與整體觀

在中華原創醫學寶庫中, 最能直接反映養生文明成就的非醫學氣功學莫屬。 氣功學的理論核心是維護人體生命的整體性和自然性;研究人體生命的內在協調與協同的規律,

與其他中華原創醫學分支目的完全一致。 不同的只是前者強調的是“自助”, 後者則依靠的是“他助”。 二者互為補充, 不可偏廢。 因此, 千餘年來, 歷代名醫都是醫學氣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 罕有例外。 如果說, 氣功在醫學上的應用發端於遠古, 肇始於《內經》, 宣導於漢末的張仲景、華佗諸名醫, 而集大成者當數隋代太醫令(中央醫院院長)巢元方。 所著之《諸病源候論》成書于隋大業六年(西元610年)。 該書集中論述各種疾病之病源及症候分五卷六十七門, 一千一百三十九論, 二百一十三種醫學氣功方法, 內容遍及內、外、婦、兒、五官諸科各種疾病, 為《傷寒》以來最重要的醫學著作。 唐朝孫思邈,
宋朝蒲虔貫、張銳, 金元四大醫家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 都將氣功醫療常規方法列入自己的專著, 明清兩代醫學氣功研究更是如火如荼。 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特別推崇北宋氣功研究大家張紫陽的《八脈經》, 認為奇經八脈的發現是醫學氣功對經絡學說的重大發展。 明朝徐春圃編《古今醫統大全》一百卷, 清代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都具有當時醫學大全的權威性, 均明確無誤地將醫學氣功列入主要臨床醫學方法的門類。 偉大的醫學臨床家、溫病學派的宗師葉天士認為:醫學氣功具有其他醫學手段難以替代的作用, 他說:“用元功(即醫學氣功)經年按法, 使陰陽交而生生自振。 徒求諸醫藥, 恐未必當”。 這裡的“生生自振”以今天的語言表達,
就是:自康復能力機制的自我修復。 另一位偉大的溫病宗師吳鞠通更進一步闡明奇經八脈調治(醫學氣功常用方法)的臨床意義, 指出:“醫道通乎仙道, 此其大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