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五十肩的症狀及治療

隨著年齡的增長, 人體各個器官也在不斷衰老。 很多老年人上了年紀之後就會出現各種症狀, 例如腰疼腿疼胳膊疼都是很常見的疾病。 人們說的胳膊疼其實是肩周炎的一種, 常見於50歲左右的人群, 很多患有肩周炎的患者日常生活中非常痛苦。 下面給大家介紹下五十肩的症狀及治療的方法。

一、五十肩有哪些症狀

1.怕冷壓痛疼痛

疼痛是五十肩經常會有的症狀表現, 表現為在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溝處、肩峰下滑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等處等壓痛點。 起初肩部呈陣發性疼痛, 多數為慢性發作, 以後疼痛逐漸加劇或鈍痛, 或刀割樣痛, 且呈持續性, 氣候變化或勞累後常使疼痛加重。 患者肩怕冷, 肩部不敢吹風。

2.功能方面障礙

肩關節活動受限, 表現為外展、上舉、內旋外旋動作困難, 特別是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 嚴重時肘關節功能也可受影響,

屈肘時手不能摸到同側肩部, 尤其在手臂後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 肌肉痙攣與萎縮等情形在五十肩患者不同階段也會有的情形。

二、五十肩的治療與複建:

五十肩病發後會因為疼痛限制患者的活動, 接下來又因為不運動而更容易進一步發生粘黏,

除非患者能忍小痛、持續地、和緩而進階地往各個方向運動 (內收、外放、前屈、旋轉和擴展)。 所以, 五十肩的治療基本上只有一個原則, 就是在疼痛可以忍受的範圍下, 僅可能地增加肩關節活動度。 消炎止痛藥物可以減少病患的疼痛, 而增加病患做關節運動的能力。

降低疼痛:在複健科門診中, 醫師及物理治療師常使用熱敷、短波、紅外線等熱療及超音波療等來軟化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並降低疼痛感。 而藥物治療主要為止痛消炎, 常用的藥物包括非固醇類消炎藥 (NSAIDs), 有些情況也會透過局部注射或全身性使用皮質類固醇。

肩關節伸展運動:專業治療師會對患者施行 ”關節鬆動術”、”被動運動” 等運動療法, 並鼓勵患者在家多做 ”鐘擺運動”、 ”上肢爬牆運動”、 ”患肢牽拉運動” 等,

可有效促進五十肩症狀改善。 做運動時有幾個重點, 一次不必做太長的時間, 但最好一天要做好幾次, 譬如一天做六次 (三餐飯前飯後各做一次), 一次約運動 5-10 分鐘。

以下簡述部分伸展運動:

鐘擺運動:患者上半身前彎, 健康側扶著桌椅等支撐物, 而讓患側的肩膀和手臂自由下垂, 然後利用手臂的左右及前後擺動, 自然地帶動患側肩膀和手臂運動, 而可逐漸改善關節活動度受限等情形

彎腰繞圈運動:患者站立雙足稍分開, 向前彎腰將患肢下垂, 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做出畫圈動作, 動作幅度由小到大, 逐漸到最大限度

手指爬牆運動:病患面對牆壁站立舉起患肢, 手指輕觸牆壁, 手指沿牆向上慢慢爬行到最大限度, 然後向下回到原位, 可於牆上紀錄每日到達的最高位置, 以利觀察進步的狀況。

背後抬手運動:患者雙手置於背後, 健側手握患側手腕部, 健側手拉患側向上到最大限度

拉棒運動:雙手各執木棒之一端,

木棒直立, 兩手一上一下置於背後, 以健側牽引患側, 朝關節活動受限之方向伸展, 要領是要以持續穩定的力量牽引, 切忌突然猛力硬拉。

摸耳朵運動:患者站或坐姿, 患肢高舉過頭頂, 盡力觸摸對側耳朵, 同時將頭部保持在正中位置

肩胛骨運動:肩胛骨的活動類型共有六種, 分別是做出聳肩的上移、放下肩膀的下壓、往脊椎靠近的內收、遠離脊椎的外展以及肩胛骨倒三角形的下角向外移動, 做出向上旋轉的動作;反之, 下角向內則做出向下旋轉的動作。 動作重點為肌肉放鬆, 幅度逐漸放大, 可配合呼吸並將動作儘量放慢, 肩膀向前向上向後時吸氣, 放下時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