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Gān Dì Huánɡ
【英文名】Drying Rehmannia Root
【別名】生地黃、原生地、幹生地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Libosch.ex Fisch. Et Mey.
採收和儲藏:10-11月採挖鮮地黃後隨即用無煙火烘炕, 注意, 控制制火力, 要先大後小, 炕每日要翻動1-2次, 當塊根變軟、外皮變硬、裡面變黑即可取出, 堆放1-2d, 使其回潮後, 再炕至幹即成。
【原形態】地黃 多年生草本, 高10-40cm。 全株被灰白色長柔毛及腺毛。 根肥厚, 肉質, 呈塊狀, 圓柱形或紡錘形。 莖直立, 單一或基部分生數枝。 基生葉成叢, 葉片倒卵狀披針形, 長3-10cm, 寬1.5-4cm, 先端鈍, 基部漸窄, 下延成長葉柄, 葉面多皺, 邊緣有不整齊鋸齒;莖生葉較小。 花莖直立, 被毛, 於莖上部呈總狀花序;苞片葉狀, 發達或退化;花萼鐘狀, 先端5裂, 裂片三角形, 被多細胞長柔毛和白色長毛, 個脈10條;花冠寬筒狀, 稍彎曲, 長3-4cm, 外面暗紫色, 裡面雜以黃色, 有明顯紫紋, 先端5淺裂, 略呈二唇形;雄蕊4,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主要為栽培, 亦野生於山坡及路邊荒地等處。
資源分佈:河南、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北、遼寧、山西、陝西:內蒙古。 湖南。 湖北、四川等地均有分佈。
【性狀】
性狀鑒別 呈不規則團塊或長圓形, 中間膨大大, 兩端稍細, 長6-12cm, 真徑3-6cm, 有的細長條狀, 稍扁而扭曲。 表面灰黑色或棕灰色, 極皺縮, 具不規則的橫曲紋。 體重, 質較軟韌, 斷面灰黑色、棕黑色或烏黑色, 微有光澤, 具粘性。 氣微, 味微甜。
以塊大、體重、斷面烏黑油潤、味甘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 皮層薄壁細胞排列疏鬆;散有多數分泌細胞,
【化學成份】幹地黃中含多種甙類, 其中主含環烯醯萜及其甙類, 已分離得到:益母草甙(leonuride)即是筋骨草醇(ajugol), 桃葉珊瑚甙(aucubin), 梓醇(cotalpol), 地黃甙(rehmannioside)A、B、C、D, 美利妥雙甙(melittoside)[1], 地黃素(rehmaglu tin)A、B、C、D, 洋丁香酚甙(acteoside)[2], 異洋丁香酚甙(isoacteoside)[3], 美利妥單甙(monometittoside), 地黃氯化臭蟻醛甙(glutinoside)[4], 都桷子甙(geniposide), 筋骨草甙(ajugo-side), 6-O-E-阿魏醯筋骨草醇(6-O-E-feruloyl ajugol), 焦地黃素(jioglutin)D、E, 焦地黃內酯(jioglutolide)[5], 6, 8-二羥基草蓯蓉內酯(6, 8-dihydroxyboschuialactone), 梓醇甙元(cataepolgcnin), 梓醇甙元-α-L-呋喃阿拉伯糖甙(catalpolgenin-α-L-arabinofura-noside)即焦地黃甙(jioglutoside)A, 格拉多甙(ggrardoside), 米歐波羅甙元(mioporosidegenin)[6]等。 還含紫羅蘭酮甙:地黃紫羅蘭甙(rehmaionoside)A、B、C[7];單萜甙:地黃苦甙(rehmapicro-side)[7];苯乙醇糖甙:洋地黃葉甙(purpureaside)C, 焦地黃苯乙醇甙(jionoside)A1、B1;苯丙醇糖甙:海膽甙(echinacoside), 肉蓯蓉甙(cistanoside)A、F。
【藥理作用】
1.對血糖的影響 早年曾報告地黃(品種未注明)煎劑、浸劑或醇浸膏給家兔灌胃或注射有降低血糖作用, 又有人報導八味地黃湯對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高血糖有降低作用。
2.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地黃浸膏靜脈注射於家兔和狗可使血壓上升, 並有利尿作用, 醇浸膏在中等濃度時對離體蛙心有強心作用, 高濃度時則抑制之。 蟾蜍後腿灌流時, 中等濃度使血管收縮, 高濃度則擴張之。 用懷慶地黃之醇提取液, 給麻醉犬及兔靜脈注射均可使血壓下降, 對離體蛙心則表現抑制作用。
3.酒精提取物所得無色針狀結晶對家兔有促進血液凝固作用。
4.抗菌作用 地黃(品種未注明)在試管內初步試驗結果, 認為對某些致病性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此外, 六味地黃複方的藥理作用, 由熟地、山茱萸、淮山藥、丹皮、澤瀉、茯苓按8:4:4:3:3:3製成煎劑。
5.對腎性高血壓大鼠腎功能及血壓的影響 應用I(131)標記醋碘苯酸鈉測定腎功能, 腎結紮產生高血壓, 每天口服煎劑(150%)1.5g/kg, 每週服6日, 可明顯降低血壓, 改善腎功能, 減少病死率。
6.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影響 以腎上腺中維生素C含量、肝內糖元含量(大鼠、小鼠)及周圍血液中嗜伊紅細胞計數(小鼠)作為指標, 雖長期服用大量六味地黃複方亦無明顯影響凹。
7.對交感神經系統功能的影響 以大鼠冷壓反射、腎上腺素升壓反應及腎上腺中兒茶酚胺的含量作為指標, 服六味地黃複方1-2周亦無明顯影響。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乾燥細粉0.2g,加水5ml,浸泡過夜,取上清液濃縮,點于圓形普通濾紙上,用甲醇展開,噴0.2%茚三酮乙醇溶液,80℃烘乾後,呈現紫紅色斑點。(檢查氨基酸)(2)取本品乾燥細粉1g,加水10ml,浸泡過夜,取上清液1ml,加入5%α-萘酚乙醇液2-3滴,搖勻後,沿試管壁緩緩加入濃硫酸1ml,兩液介面出現紫紅色環。(檢查多糖)
【炮製】幹地黃:用水稍泡,洗淨泥砂雜質,撈出燜潤,切片曬乾或烘乾。生地黃炭:取洗淨的幹地黃,置煆鍋內裝八成滿,上面覆蓋一鍋,兩鍋接縫處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用文武火緞至貼在蓋鍋底上的白紙顯焦黃色為度,擋住火門,待涼後,取出;或將幹地黃置鍋內直接炒炭亦可。《綱目》:《本經》所謂幹地黃者,即生地之幹者也,其法取地黃一百斤,擇肥者六十斤,洗淨,曬令微皺,以揀下者洗淨,木臼中搗絞汁盡,投酒更搗,取汁拌前地黃,日中曬乾或火焙乾用。
【性味】味甘;苦;微寒
【歸經】歸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主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大劑量可用至30g;赤可熬膏或入丸、散;或浸潤後搗絞汁飲。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脾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雷公炮炙論》: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白髭發,損榮衛也。《本草經集注》: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品匯精要》:忌蘿蔔、蔥白、韭白、薤白。《醫學入門》: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服六味地黃複方1-2周亦無明顯影響。【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乾燥細粉0.2g,加水5ml,浸泡過夜,取上清液濃縮,點于圓形普通濾紙上,用甲醇展開,噴0.2%茚三酮乙醇溶液,80℃烘乾後,呈現紫紅色斑點。(檢查氨基酸)(2)取本品乾燥細粉1g,加水10ml,浸泡過夜,取上清液1ml,加入5%α-萘酚乙醇液2-3滴,搖勻後,沿試管壁緩緩加入濃硫酸1ml,兩液介面出現紫紅色環。(檢查多糖)
【炮製】幹地黃:用水稍泡,洗淨泥砂雜質,撈出燜潤,切片曬乾或烘乾。生地黃炭:取洗淨的幹地黃,置煆鍋內裝八成滿,上面覆蓋一鍋,兩鍋接縫處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用文武火緞至貼在蓋鍋底上的白紙顯焦黃色為度,擋住火門,待涼後,取出;或將幹地黃置鍋內直接炒炭亦可。《綱目》:《本經》所謂幹地黃者,即生地之幹者也,其法取地黃一百斤,擇肥者六十斤,洗淨,曬令微皺,以揀下者洗淨,木臼中搗絞汁盡,投酒更搗,取汁拌前地黃,日中曬乾或火焙乾用。
【性味】味甘;苦;微寒
【歸經】歸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主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大劑量可用至30g;赤可熬膏或入丸、散;或浸潤後搗絞汁飲。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脾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雷公炮炙論》: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白髭發,損榮衛也。《本草經集注》: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品匯精要》:忌蘿蔔、蔥白、韭白、薤白。《醫學入門》:中寒有痞、易泄者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