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下三皇的定位和主治

中醫將身體的各個部位分成不同的穴位, 下山黃分為天皇地皇人皇, 每一個穴位都對應著不同的身體部位, 人們可以通過對穴位的按摩或者利用傳統的中醫理療法針灸進行治病, 但是一定要找對穴位, 否則不僅起不到治療的作用, 還可能會適得其反, 下面教大家下三黃的定位和主治。

下三皇, 天皇、人皇、地皇;腎關、人皇、地皇

一、定位

一天皇

1. 位置(陰陵泉, 有人認為是陰陵泉穴下一寸

2. 主治(胃酸過多、反胃, 倒食癥、糖尿病、蛋白尿、腎炎、泌尿系統諸癥等。

3. 針法(針深五分至二寸五分, 沿骨緣下針。

4. 注意與禁忌(孕婦禁針。 不宜用灸。

5. 運用(本穴即脾經之陰陵泉。 董氏常用此穴f治療心臟病, 對于高血壓引起的頭暈頭痛亦常用之。 臂痛、失眠、頸項胸膂強緊亦有療效。 此外, 因該穴功顫化濕滯、利下焦, 故予陽萎、早泄、月經病、陰痛、腹水等均宜用之。 而對于急性腹瀉小腹絞痛極其特效。 又, 該穴點刺出血, 治療膏淋, 乳糜尿極驗。

6. 經驗(天皇穴配天皇副穴治倒食癥, 胃酸過多。 天皇, 人皇, 地皇三穴合稱下三黃, 有時將天皇副穴, 地皇, 人皇亦稱下三黃, 配通腎, 通, 通背為治療腎虧, 腎臟炎, 糖尿病之特效穴。

二腎關, 天皇副穴

1. 位置(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

2.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精神病, 眉棱骨痛、鼻骨痛、頭暈。 腎虧、坐骨神經痛、腰痛

3. 針法(直刺0.5——1寸 。 當補腎用時針深2寸。

4. 運用(本穴為補腎要穴, 凡腎虛諸癥皆有顯效, 對于兩手麻木疼痛, 筆者素喜并取水全, 療效卓絕。

對于肩痹尤具特效。 此外, 該穴用于多尿, 夜尿極效, 透過肝開竅于目, 腎水以滋木理論, 治療眼球歪斜, 飛蚊癥, 伍以正光1, 正光2極其特效。 該穴之主治范圍亦頗有爭議, 嘗有醫家直言謂該穴功能系著者言過其實, 此言謬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