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缺維生素吃什麼藥

維生素是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 種類有很多, 常見的有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等, 各種維生素發揮著自個的功能, 一旦缺少某種維生素的話, 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很多患者關心能治療的藥物。 那麼, 缺維生素吃什麼藥?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吧。

維生素A缺乏

維生素A缺乏是因體內缺乏維生素A而引起全身性疾病。 各年齡段均可發病, 多見於嬰幼兒。 以眼部及皮膚症狀, 如夜盲、結膜乾燥、角膜軟化、毛囊角化等為主症。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為夜盲、角膜變厚和混濁的乾眼病, 皮膚乾燥, 被毛蓬亂, 共濟失調, 運動機能障礙。 還可出現貧血, 體力衰竭。 眼部症狀首先表現為暗適應障礙, 出現夜盲症。 其次是結膜乾燥, 眼淚不能濕潤結膜, 患兒常眨眼、畏光, 甚則結膜增厚、起皺及色素沉著, 有時可在結膜顳側角膜處見到角化形成的三角形灰白色泡沫樣斑塊,

稱為“畢脫斑”, 最後發展成角膜乾燥, 表面失去光澤, 角膜混濁、軟化和潰瘍, 並易繼發感染, 可導致前房積膿, 治癒後可遺留白翳。 嚴重者可發生角膜穿孔, 甚至完全失明。 但由於兩眼損害程度不一, 經及時治療, 有時還可保存一部分視力。 皮膚黏膜症狀表現為全身皮膚乾燥、脫屑, 四肢伸側及肩部明顯, 因角化物充滿毛囊而呈雞皮疙瘩樣, 毛髮乾脆易脫落, 指甲多紋而少光澤。 由於黏膜病變, 易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尿路結石。

預防與治療

1、供給小兒足量的維生素Ao剿乙每日約需維生素A1500-2000國際單位;兒童則需2000-4500國際單位。

2、孕婦、乳母應食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 使每日維生素A攝人量達到供給量標準, 提高母乳餵養串。

3、牛乳餵養兒每日應服維生素滴劑, 日供維生京A1500國際單位, 按時加動物肝、蛋黃等富含胡蘿蔔素的輔食。

治療:可口服魚肝油或維生素A, 每日400國際單位/千克體重。 在孕犬、哺乳母犬和幼犬的日糧中要保證足夠的維生素A, 可皮下或肌肉注射三聯維生素(含維生素A,

D3, E)0.5—1毫升, 或在犬飼料中加l滴三聯維生素, 連用3-4周。

維生素B族缺乏

臨床表現

第一, 鹽酸硫胺(維生素B1)缺乏時, 病犬可發生不可修復的神經症狀。 患犬消瘦、厭食, 全身無力、視力減退或喪失, 有時步態不穩, 顫抖, 隨後輕癱、抽搐。

第二, 核黃素(維生索B2)缺乏時, 患犬出現痙攣、貧血、心搏徐緩和虛脫以及幹性落屬性皮炎、肥厚脂肪性皮炎等。

第三, 煙醯胺與煙酸(維生素PP)缺乏時, 黑舌病是其特徵, 即病犬表現食欲不振, 口竭, 口粘膜潮紅, 在唇、頰粘膜和舌尖上形成密集的膿皰, 舌苔增厚並呈灰黑色(黑舌), 口內發出臭氣, 並流出粘稠有臭味的唾液, 有的伴有帶血的腹瀉。 維生素B族缺乏的治療, 應根據病情對症下藥。 維生素B1缺乏時,

可給犬口服鹽酸硫胺10-25毫克/次, 或優硫胺內服10-25毫克/次, 維生素B2缺乏時, 可內服核黃素10-20毫克/次。 維生素PP缺乏時, 可內服煙醯胺或煙酸, 按0.2-0.6毫克/千克體重給予。

維生素c族缺乏

病因生理

維生素C缺乏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膳食中長期缺乏水果、新鮮蔬菜所致。

人體缺乏維生素C後結締組織形成不良, 使毛細血管壁不健全, 易出血, 增加脆性, 形成維生素C缺乏病也就是壞血病。 發病的特徵是從飲食中缺乏維生素C至發展成壞血病約需4-7個月。 開始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症狀, 如消化不良、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生長遲緩、低熱等, 相繼出現壞血病的明顯征狀, 患兒全身任何部位可出現程度不同和大小不等的出血點, 較常見為長骨骨膜下出血, 股骨下、脛骨近端、牙齦粘膜下經常出血, 多見於出牙前後, 上門牙部位最為顯著, 腫脹光滑而鬆脆, 牙齦呈紫紅色, 輕微按壓便可溢血, 腫脹面積如擴大, 可蓋住牙齒, 表面有瘀血堆積。

臨床表現

多見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 母孕期攝入足量維生素C, 則生後2-3個月嬰兒體內儲存的維生素C可供生理需要, 若孕母患本病,則新生兒出生後即出現症狀。

(一)一般症狀:維生素C缺乏約需3~4個月方出現症狀。早期表現易激惹、厭食、體重不增、面色蒼白、倦怠無力,可伴低熱、嘔吐、腹瀉等,易感染或傷口不易癒合。

(二)出血症狀:常見長骨骨膜下、皮膚及粘膜出血,齒齦腫脹、出血,繼發感染局部可壞死。亦可有鼻衄、眼眶骨膜下出血可引起眼球突出。偶見消化道出血、血尿、關節腔內出血、甚至顱內出血。

(三)骨骼症狀:長骨骨膜下出血或骨幹骺端脫位可引起患肢疼痛,尤其當抱起患兒或換尿布時大聲哭叫。因肢痛可致假性癱瘓,患肢呈固定位置,呈“蛙腿”狀。患肢沿長骨幹腫脹、壓痛明顯,微熱而不發紅,也絕不延及關節。肋骨、軟骨交界處,因骨幹骺半脫位可隆起,排列如串珠,稱壞血病串珠,可出現尖銳突起,內側可捫及凹陷,因而與佝僂病肋骨串珠不同,後者呈鈍圓形,內側無凹陷。因肋骨移動時致疼痛,呼吸可表現淺快。

治療措施

輕症口服維生素C,每次100~150mg,每日3次。重症靜脈注射每日一次500mg,待症狀減輕後改為口服,一般需持續用藥2~3周,其後應保證每日飲食需要量。同時應供給含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或蔬菜,如桔汁、番茄汁等。有骨骼病變者應固定患肢。本病維生素C療效顯著,治療後24~48小時,症狀改善,一周後症狀消失,一年後骨結構恢復正常。治癒後一般不遺留畸形。如合併貧血,可加大維生素C劑量,並視情況補充鐵劑或葉酸。

維生素D缺乏

形成原因

(一)日光照射不足:人體日常所需的維生素D主要是利用日光中紫外線照射皮膚而獲得。因陰雨或天氣炎熱不常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居室朝陰,窗戶緊閉(因玻璃不能透過紫外線而影響紫外線的通過),以及城市高層建築多,空氣塵埃多而阻擋紫外線的通過等,均是使小兒易患佝僂病的因素。

(二)維生素D攝入不足:乳類(包括母乳和牛乳)中維生素D的含量都很少,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加之牛乳中鈣、磷比例不當(1.2:1),不利於鈣、磷的吸收,所以牛乳餵養較母乳餵養更易罹患佝僂病。人工餵養多以米糊、稀飯等澱粉類食物為主,因穀類食品含大量植酸和纖維,可與小腸中的鈣、磷結合成不溶性植酸鈣,也可影響鈣、磷的吸收。

(三)生長過速:生長速度快的嬰兒期,骨骼發育快,對鈣的需要量也多,故易致缺乏。早產兒則因體內鈣和維生素D儲備不足,生後生長速度較快,也易患佝僂病。2歲後生長速度漸慢,且戶外活動增多,故佝僂病的患病率和活動性佝僂病較少。重度營養不良患兒因生長遲緩而少患佝僂病。

(四)其他疾病的影響:慢性胃腸道疾病可影響維生素D和鈣、磷的吸收和利用。肝和腎是羥化維生素D的器官,有病時可影響維生素D的羥化過程,也可影響鈣、磷的吸收和利用。另外,長期服用苯妥英鈉、苯巴比妥類藥物,可促進肝氧化酶的作用使維生素D3和25-(OH)D3分解失去活性,導致佝僂病。

預防措施

孕婦及乳母要多食富含維生素D、鈣、磷及蛋白質的食物,常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小兒滿月後即可抱出戶外活動,並開始補充維生素D,每日10ug(400IU)。早產兒、雙胎及低出生體重兒自生後2周起即可補充,在頭3個月每日給20ug(800IU),以後減至每日10ug(400IU)。一般服至2歲以後可不再用維生素D預防。青春期體格生長加速,如飲食中維生素D不足,且戶外活動少,也可考慮服用維生素A、D製劑預防量。肝膽疾病,長期應用苯巴比妥及苯妥英鈉等藥物均可影響維生素D和血鈣、磷的代謝,應同時給予維生素D預防。膽維丁乳用於預防時一次15mg(含維生素D330萬IU)口服,間隔3個月後可酌情再服,一年總量不超過30mg(含維生素D360萬IU)。

若孕母患本病,則新生兒出生後即出現症狀。

(一)一般症狀:維生素C缺乏約需3~4個月方出現症狀。早期表現易激惹、厭食、體重不增、面色蒼白、倦怠無力,可伴低熱、嘔吐、腹瀉等,易感染或傷口不易癒合。

(二)出血症狀:常見長骨骨膜下、皮膚及粘膜出血,齒齦腫脹、出血,繼發感染局部可壞死。亦可有鼻衄、眼眶骨膜下出血可引起眼球突出。偶見消化道出血、血尿、關節腔內出血、甚至顱內出血。

(三)骨骼症狀:長骨骨膜下出血或骨幹骺端脫位可引起患肢疼痛,尤其當抱起患兒或換尿布時大聲哭叫。因肢痛可致假性癱瘓,患肢呈固定位置,呈“蛙腿”狀。患肢沿長骨幹腫脹、壓痛明顯,微熱而不發紅,也絕不延及關節。肋骨、軟骨交界處,因骨幹骺半脫位可隆起,排列如串珠,稱壞血病串珠,可出現尖銳突起,內側可捫及凹陷,因而與佝僂病肋骨串珠不同,後者呈鈍圓形,內側無凹陷。因肋骨移動時致疼痛,呼吸可表現淺快。

治療措施

輕症口服維生素C,每次100~150mg,每日3次。重症靜脈注射每日一次500mg,待症狀減輕後改為口服,一般需持續用藥2~3周,其後應保證每日飲食需要量。同時應供給含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或蔬菜,如桔汁、番茄汁等。有骨骼病變者應固定患肢。本病維生素C療效顯著,治療後24~48小時,症狀改善,一周後症狀消失,一年後骨結構恢復正常。治癒後一般不遺留畸形。如合併貧血,可加大維生素C劑量,並視情況補充鐵劑或葉酸。

維生素D缺乏

形成原因

(一)日光照射不足:人體日常所需的維生素D主要是利用日光中紫外線照射皮膚而獲得。因陰雨或天氣炎熱不常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居室朝陰,窗戶緊閉(因玻璃不能透過紫外線而影響紫外線的通過),以及城市高層建築多,空氣塵埃多而阻擋紫外線的通過等,均是使小兒易患佝僂病的因素。

(二)維生素D攝入不足:乳類(包括母乳和牛乳)中維生素D的含量都很少,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加之牛乳中鈣、磷比例不當(1.2:1),不利於鈣、磷的吸收,所以牛乳餵養較母乳餵養更易罹患佝僂病。人工餵養多以米糊、稀飯等澱粉類食物為主,因穀類食品含大量植酸和纖維,可與小腸中的鈣、磷結合成不溶性植酸鈣,也可影響鈣、磷的吸收。

(三)生長過速:生長速度快的嬰兒期,骨骼發育快,對鈣的需要量也多,故易致缺乏。早產兒則因體內鈣和維生素D儲備不足,生後生長速度較快,也易患佝僂病。2歲後生長速度漸慢,且戶外活動增多,故佝僂病的患病率和活動性佝僂病較少。重度營養不良患兒因生長遲緩而少患佝僂病。

(四)其他疾病的影響:慢性胃腸道疾病可影響維生素D和鈣、磷的吸收和利用。肝和腎是羥化維生素D的器官,有病時可影響維生素D的羥化過程,也可影響鈣、磷的吸收和利用。另外,長期服用苯妥英鈉、苯巴比妥類藥物,可促進肝氧化酶的作用使維生素D3和25-(OH)D3分解失去活性,導致佝僂病。

預防措施

孕婦及乳母要多食富含維生素D、鈣、磷及蛋白質的食物,常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小兒滿月後即可抱出戶外活動,並開始補充維生素D,每日10ug(400IU)。早產兒、雙胎及低出生體重兒自生後2周起即可補充,在頭3個月每日給20ug(800IU),以後減至每日10ug(400IU)。一般服至2歲以後可不再用維生素D預防。青春期體格生長加速,如飲食中維生素D不足,且戶外活動少,也可考慮服用維生素A、D製劑預防量。肝膽疾病,長期應用苯巴比妥及苯妥英鈉等藥物均可影響維生素D和血鈣、磷的代謝,應同時給予維生素D預防。膽維丁乳用於預防時一次15mg(含維生素D330萬IU)口服,間隔3個月後可酌情再服,一年總量不超過30mg(含維生素D360萬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