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分寒熱溫涼 合理進補需辨體質
導語:口乾舌燥、頭暈、流鼻血, 甚至出現昏迷, 食用藥膳不當很有可能會造成這些後果。 藥借食力, 食助藥威, 一直以來, 藥膳因其具備“寓醫於食”之功能而廣被推崇。 但在講究辨證的中醫看來, 藥膳的光鮮外衣下, 其作用並沒有那麼玄乎, 且藥膳並非人人都能吃。
【1】無病不要濫吃藥膳
補法是中醫治療的一類, 其最終目的是使人體陰陽平衡。 因此凡是對身體有補益的方法, 都是“補”。 尤其對於健康人來說, 進補並不一定要用藥, 保持良好的心態, 合理的生活規律, 適當的體育鍛煉, 平衡飲食等都能起到“進補”的作用。
【2】藥膳忌進補過度
任何補品過量服用都是有害的。 所謂“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並不科學。 “進補”必須達到生理機能的平衡, “陰陽調和”才合理。
【3】補藥膳前宜調和脾胃
經歷漫長酷夏, 人體脾胃功能減弱, 立秋後貿然大補會加重脾胃負擔。 因此進補前要先給脾胃一個調整期, 先進食一些有營養又容易消化的食品, 如魚、瘦肉、禽蛋等, 同時進食一些健脾的中藥, 如苡仁、山藥、芡實。
【4】因人而異吃藥膳
每個人的體質不盡相同, 藥膳應因人而異。 一般而言, 溫補藥膳適合於陽虛體質;清補藥膳適用於體型較胖、陰虛陽亢、肝氣旺盛者;平補藥膳一般人都可食用, 對體質較差、陰陽兩虛、氣血兩虧者也較適用。 切不可認為只要是藥膳, 任何人吃了都能達到滋補的效果。
【5】藥膳不是何時都宜吃
一年四季, 春溫夏熱秋燥冬寒, 四季不同, 選擇藥膳, 也需順乎時令, 合乎時序,
【6】吃藥膳要掌握劑量
西藥有嚴格的用藥劑量, 中藥也很講究用量, 量大量小直接關係著藥效。 而對藥膳組方中有過極之偏或含有毒成分或難以入膳之味的藥物, 要適當加工, 以達到潔淨、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以及矯正不可入膳之味。 如果不分劑量及毒性大小, 盲目使用, 也是很危險的, 有時還會引起嚴重後果。 如有人一次用20克人參煨湯, 服用後導致鼻出血的事例, 應引以為戒。
【7】藥膳中藥材搭配要合理
藥膳講求配伍, 中醫在用藥過程中有“七情合和”之說。 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 以及辛、甘、酸、苦、鹹五味, 配製藥膳必須根據藥物的性味來定, 不可隨意“拉郎配”, 否則會降低藥效或適得其反。 做藥膳用藥如同中藥的煎法, 按照規定哪種先煎, 哪種後煎, 如薄荷辛溫芳香, 若燉煮時間一長芳香氣味易散發, 就會降低藥效。
【8】要根據體質吃藥膳
不同人群的體質不一樣, 有的是寒症, 有的是熱症, 如果吃了與症狀正好相反的滋補藥膳, 就而會起到反作用。 中醫藥膳講究辨證, 由於廚師大多是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 對中藥藥性不瞭解, 如果在藥膳裡放進去了兩種相克的藥物, 或是劑量放得太多, 會導致食客出現噁心、嘔吐、口乾舌燥等症狀。
【9】自己動手做藥膳莫選偏方
有些市民自己動手做藥膳, 最好選曾經吃過的、熟悉的材料入膳食, 別盲目使用一些偏方, 否則會有風險。 別選太複雜的方子, 儘量選擇性質平和的中藥, 別選特別寒涼、特別辛熱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