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刮痧

中醫刮痧有哪些常見功效

專家指出, “痧”是一種瘀結, 也就是指體內存在的不平衡狀態。 “瘀”有阻塞之意, 由於體內受阻塞而使得氣血不通順, 而氣血不通順, 則進一步產生疼痛不適。 人體是由數以萬計的微小細胞所組成, 細胞與細胞之間彼此透過血管神經、經絡相互連結, 因此, 當體內有障礙而無法進行正常的運作時, 就會產生凝滯、瘀塞, 於是形成“痧症”。 也就因此有“百病皆可發痧”的說法。

遠在清朝時期, 邵新甫就曾於《臨證指南醫案》中明確指出:“痧者, 疹之通稱, 有頭粒如粟。 ”也就是疾病在發展過程中, 反映在皮膚表面上, 出現紅點如粟的疹點。

這種現象也稱作“痧脹”和“痧氣”, 這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病症, 而是屬於一種毒性反應的臨床綜合症。

古人認為, 風、濕、火之氣相搏而為病, 而天有八風之邪, 地有濕熱之氣, 人則有饑飽勞逸。 通常在夏秋之際, 風、濕、熱三氣盛, 以致體內的氣為之失調, 容易使人引發“痧症”。 痧症是一種氣的失調, 就是瘀積於體表或是經絡內的有毒物質。 實際上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會發生“痧症”, 不過通常還是以夏秋之際最為常見。

讓體內的氣更通暢

中國醫學有許多流傳千年的民俗自療法, 刮痧就是其中一種廣為民間應用的非藥物療法的生活醫學, 同時也是“中國傳統複健醫學”的一種方式。 中醫強調的是一種“氣”的醫學, 肉眼雖看不見,

但卻具有功能在體內運作。 依中醫理論而言,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身體的各個器官並不是孤立存在的, 且具備自控調節的系統。 而我們的皮膚更在身體自控調節系統當中, 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是因為人體透過皮表對外接受資訊, 同時對內傳達命令, 由此內外互通的連系, 於是才能產生自我調節的效應。

基本上, “刮痧”是由推拿、針灸、拔罐、放血等傳統中醫療法所演變而來, 所以“刮痧”在某個程度上, 跟經絡有相當關係, 刮痧的作用機轉就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 並透過皮膚表面加以刺激來達到效果。

刮痧是一種經絡療法

身體的經絡“內連臟腑, 外絡四肢皮(皮膚)節(關節)”。 王剴鏘舉例說明:“當肚子痛的時候,

會感覺肚子皮表疼痛(身體的不適會透過疼痛的感覺反應), 所以如果沒有這樣的感覺, 可能體內的器官爛掉都沒有知覺。 因此, 完全沒有疼痛神經的人, 是沒有辦法存活太久的, 也就是說, 疼痛感可以反射到體表, 同時也讓我們因透過這樣的痛苦, 能夠提早做出一些因應和處理。 ”簡單的說, “刮痧”就是運用刮痧器具配合刮痧潤滑劑(如萬金油、白花油、凡士林等)的使用, 在患者不適處的皮膚表面進行反覆刮動摩擦, 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在東方傳統醫學稱之為“經絡療法”, 在歐洲則稱之為“反射療法”。

“刮痧”就是用光滑硬的東西(如牛角、玉砭、木棒、麻繩、瓷質湯匙、碗、碟、銅錢、梳子……等), 或是用手也可以, 或是用某些金屬的道具,

主要是處理身體表面, 進行的方法可以用刮、擠、揪、捏(有旋轉、提起), 或者是用刺、拍打等等方式的刺激。 主要是造成皮膚表面會有一些瘀血點、瘀血斑或者是點狀的出血, 透過這樣對身體體表經絡的刺激(皮膚以下0.5公分至1公分的表淺之處), 來調整身體的氣血, 達到把邪氣(所謂邪氣就是一種身體不平衡的狀態), 甚至一些不利於身體的東西, 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排除。 若有精神恍惚不舒服時, 透過刮痧的方式, 可以説明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