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仍要防中暑
“立秋之日涼風至”明確地將立秋與涼爽聯系在一起, 然而由于緯度、海拔等的差異, 各地不可能在立秋之日就同時進入秋季。 立秋正是夏秋之交之際, 是由熱轉涼的過渡, 氣候一般還停留在夏季。 那么在立秋之后我們需要做好哪些養生工作呢?
莫大意
立秋過后防中暑依然重要
俗話說, “熱在三伏”, 專家告訴我們, 立秋正是“三伏”中“末伏”的開始, 還會有“秋老虎”的襲擊。 所謂“秋老虎”, 就是指立秋之后短期回熱天氣, 連日晴朗, 日射強烈, 炎熱難耐。 因此, 立秋之后氣溫不會很快下降, 很可能有短時間的氣溫升高,
立秋后, 天氣漸涼, 晝漸長夜漸短, 晝夜溫差逐漸增大, 夜間較為涼爽, 還要小心著涼感冒。 專家提醒, 中老年人、慢性病者、抵抗力較差的朋友要特別注意, 夜間涼爽, 晚上蓋好被子, 不要長時間吹風扇, 空調不要開得太低, 不要整晚開空調, 注意通風換氣。
莫忽視
防燥潤燥補水分
專家提醒, 立秋過后, 天氣漸涼, 空氣中的水分慢慢減少, 人們會感覺到口、鼻、眼睛、皮膚等部位的干燥感, 這就是中醫上說的“秋燥”, 很多與干燥有關的疾病比如鼻燥、唇干、咽痛等秋燥癥也會隨之出現, 因此這個時節要注意補充水分。
防燥潤燥, 多喝水是補充水分的基本,
須慎重
食療養生最靠譜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人的生活習慣也應順其自然, 秋季養生以“養收”為原則。 入秋之后,
秋季適合進補, 秋季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 專家提醒, 秋季進補要慎重。 經歷了漫長的炎熱時節, 人們或多或少都會吃一些冰冷食品, 喝冰冷飲料, 多會造成脾胃功能不同程度損害。 初秋伊始, 不要貿然進補, 大量進補可能會加重脾胃負擔, 出現消化不良、腸胃不適等癥狀。 正確的做法是進補前給脾胃來個緩沖適應期, 可食用一些富含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 比如魚類、豆類、山藥、蓮子等。
專家表示, 部分朋友在秋冬季節會更為偏向依靠保健品來補充營養,
須運動
早睡早起是關鍵
早睡早起依然是養生的基礎。 早睡, 有利于順應陰精的收藏, 可以養氣;早起, 有利于順應陽氣的舒長, 使肺氣得以舒展。 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使身體得到必要的休息, 保持精力充沛。
立秋是初秋之季, 暑熱并存, 雨水漸少, 天氣干燥, 天氣變化無常, 氣候寒熱多變, 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
須注意
心靜安神很重要
秋天氣候干燥, 人的情緒也容易變得躁動不安。 其實不管是何種季節, 無論任何時候, 養心都是養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專家表示, 心理上的情緒與生理上的健康息息相關, 如果持久陷于不良情緒難免會造成病理的可能, 保持淡然平和的心境顯得尤為重要。
古人認為秋季精神養生應做到“使志安寧”、“使秋氣平”, 也就是說要以一顆平常心對待身邊所發生的事, 保持內心平靜。 現代人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善于平衡心理。 保持神志安寧, 心情舒暢, 不要長期陷抑郁傷感的情緒, 即使遇到不順利之事, 也應盡快排解不良情緒的困擾, 保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