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牯嶺鳳仙花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Gǔ Lǐnɡ Fènɡ Xiān Huā

【來源】

藥材基源:為鳳仙花科植物牯嶺鳳仙花的全草或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mpatiens davidii Franch.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牿嶺鳳仙花, 一年生草本, 高40-90cm。 莖細瘦, 直立, 分枝。 葉互生;葉片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 長5-10cm, 寬3-4cm, 先端尾狀漸尖, 基部楔形, 邊緣有粗圓齒, 齒端有小尖, 側脈5-7對。 花梗腋生, 長約2cm, 中上部有2枚近對生的披針形苞片;花單生, 黃色或橙黃色;萼片2, 寬卵形, 長約4mm, 先端有小尖, 全緣;旗瓣近圓形, 背面中肋有寬翅, 先端具短喙, 翼瓣具柄, 2裂, 基部裂片長圓形, 先端有長絲, 上部裂片大, 斧形, 唇瓣囊狀, 基部延成鉤狀的短距, 距端2裂;雄蕊5, 花藥鈍。 蒴果長橢圓形。 花果期夏、秋季。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 生於溝邊草叢中或山谷陰濕處。

資源分佈: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消積;止痛。 主小兒疳積;腹痛;牙齦潰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9g。 外用:適量, 老梗醃過炙成炭調油塗牙齦。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