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埃博拉”在我國大規模爆發可能性低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

近期, 埃博拉出血熱疫情在非洲持續流行且發展迅速。 雖然我國尚未出現病例, 但是否存在發生輸入性病例的風險?個人如何做好防護?昨天, 中國科協舉辦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 邀請中國疾控中心專家揭秘“埃博拉”。

據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長董小平介紹, 埃博拉病毒是人獸共患病毒。 傳播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 不會通過呼吸道傳染。 在人之間可以通過直接接觸病人, 也可以通過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用品造成感染。 動物傳染主要是指接觸身邊死掉的動物尸體, 接觸了它的血液和其他的體液, 包括嘔吐物、排泄物等。

為什么說埃博拉病毒在我國大范圍流行的風險非常低?董小平從果蝠、非人類靈長動物及人類傳播三種途徑進行了解釋。 他指出, 帶病果蝠基本上局限于非洲,

接觸果蝠的機會本身就非常少, 另外人類接觸死亡靈長類動物的機會也非常少。 病人是造成人與人之間疾病暴發的重要因素。 如果不是醫務工作者, 不會去主動接觸發燒、咽痛、虛弱、嘔吐的病人, 傳染源比較容易識別。

董小平同時指出, 隨著全球一體化, 埃博拉病毒傳入我國的機會還是有的。 作為病毒的攜帶者或者發病初期的病人, 不管是我國在非洲的務工人員回國, 還是非洲朋友來到中國, 這種機會是存在的。 再就是易感動物過來, 這種可能性也有, 但這完全可控, 比如引進的大猩猩很難放入我國的森林里面, 大多是在動物園里的一些觀賞動物。 因此, 造成埃博拉病毒在我國大規模流行的可能性非常小。

中國疾控中心衛生應急中心副研究員向妮娟還介紹說, 目前發現的埃博拉病人集中在成年人, 感染風險比較高的人群包括醫務人員, 和病人有密切接觸的家人或者葬禮過程中直接接觸死者的人群。

據向妮娟介紹, 我國已加強了入境檢疫、監測和防控等。

從病例發現、診斷和處置能力方面, 我國的公共衛生體系嚴陣以待, 做好了埃博拉疫情一旦輸入的各項準備。

晨報記者 韓娜

■要點提示

到疫情國家旅游:

莫探險 常聯系 別隱病

對于個人防護方面的建議, 中國疾控中心衛生應急中心副研究員向妮娟說, 如一定要去這幾個國家旅游, 首先建議不要到熱帶雨林地區;其次盡量不要到當地醫療機構就診;再有當地人的葬禮不要參加。 此外, 應注意手部衛生, 吃水果一定要削皮, 和當地人盡量保持距離。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長董小平則為大家總結了三要點:第一, 莫探險。 不要到森林里探險。 第二, 常聯系。 保持和家人、使館的聯系。 第三, 別隱病。 有了癥狀趕快看。

■相關新聞

多支醫院聯隊赴西非

晨報訊(記者 徐晶晶)本市組建多支醫療隊, 參與指導西非四國埃博拉出血熱的防控和救治。 其中包括協和醫院和佑安醫院聯隊;人民醫院和北大醫院聯隊, 北醫三院和地壇醫院聯隊。

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 目前各醫院已迅速完成人員組建并上報。

他們抵非后, 將指導和幫助當地開展埃博拉出血熱患者救治并對我國駐當地公民進行健康教育、對其中的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進行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