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河豚中毒將有藥可救是真的嗎 吃河豚為什麼會中毒
河豚雖然是一種美味的食物, 但有含有劇毒, 不過最近有研究團隊“破譯”了這一問題, 研究出了可以抗河豚毒素的藥物, 網友表示不愧是吃貨的國度。
有記者28日從南開大學獲悉, 該校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率領研究團隊, 利用猴子單倍體神經幹細胞成功“破譯”了河豚毒素的兩個靶點基因, 並通過基因敲除試驗, 讓神經類細胞獲得了河豚毒素抗藥性, 這一研究將使河豚中毒者“有藥可救”, 相關成果在最新一期幹細胞與神經發育領域學術期刊《Development》上線上發表。
借助近年來新興的單倍體細胞工具培養技術, 通過採取初始態多能性培養體系, 使猴子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具有更好的單倍體維持和體外分化過程中的細胞存活能力, 並在世界範圍內首次獲得了具有體外增殖能力的猴子單倍體神經幹細胞。
河豚魚的卵巢、睾丸、皮, 肝及魚子均有劇毒, 以冬春之交生殖繁育時期毒性最強。 少數品種肌肉也含強毒, 魚體大小與毒力並無關係。 河豚魚的有毒成分主要是河豚毒素和河豚酸, 毒素對胃腸道有局部刺激作用, 被吸收後迅速作用於神經, 使神經末梢和神經中樞傳導發生障礙, 最後使腦幹的呼吸迴圈中樞麻痹。
因為河豚魚體內有一種耐酸、耐高溫的生物鹼, 叫做 河豚毒素。 這種河豚毒素分佈在河豚魚的肝臟、血液、皮膚及生殖腺內, 特別是在卵巢充分發育的冬季到春季之間毒性最強。
吃河豚要注意魚腹中有劇毒, 其脊血、鰭尾、肝臟等處, 都藏有毒汁, 俗語有“拼死吃河豚”之戒。 因此在食前, 必須請有經驗的老師傅將魚腹內臟揀清, 洗淨, 然後用油煮煎, 再放入佐料反復燒煮, 更燒得肉爛皮酥, 方可食用。 為了防止中毒, 最好在吃魚前燒煮一鍋“蘆根湯”以備解毒之用。 總之, 食用此魚, 必須特別小心, 嚴防中毒事故發生。 河豚的製作過程要求相當嚴格, 但是做出來味道鮮美。 自古就有著" 食得一口河豚肉, 從此不聞天下魚" 的說法。
催吐
用筷子或壓舌板刺激咽部催吐, 或口服1%硫酸鋅50~200ml水溶液催吐。
洗胃、導瀉
用1:2000高錳酸鉀液或0.5%藥用炭懸浮液反復洗胃。 口服硫酸鈉或硫酸鎂20g導瀉。 緩慢靜脈注射丁溴東莨菪堿20mg/次, 3次/日, 維持1~2天。 導瀉可用等滲洗腸液或大黃15g.無論病情輕重, 一律予以催吐、洗胃、導瀉處理, 以免毒素蓄積及遺留造成中毒程度加深。
補液
靜脈滴注10%葡萄糖1000l加入維生素C0.5g, 能加速排毒。 醫學|教育網|整理|
吸氧
呼吸衰竭時吸氧, 還可用尼可刹米、山梗菜堿、安納咖等藥物, 參照說明書用量, 交替注射。
升壓
血壓下降可用阿拉明、多巴胺等升壓藥。 應呼急救站來援救或送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