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鉤栗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拼音名】Gōu Lì

【別名】青葉櫧(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殼鬥科植物鉤栲的果實。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

【原形態】

鉤栲,

又名:厚果、大葉錐栗、猴栗、大葉青柴。

常綠大喬木, 高達25米。 樹皮暗灰色或紅褐色;幼枝無毛。 單葉互生;長橢圓形, 長18~25釐米, 寬8~12釐米, 先端尾狀, 基部楔形, 中部以上邊緣有粗鋸齒, 厚革質, 下面密被黃褐色鱗片狀絨毛, 脫落後呈銀灰色;葉柄粗壯, 長2~4釐米, 無毛。 雄花序較疏散, 長15~20釐米;雌花序長達14釐米。 雌花單生於總苞內。 果實單生或數個聚生;總苞球形略扁, 直徑2~4釐米, 有簇生而基部分枝的銳刺, 刺長1~1.2釐米;堅果扁圓形, 直徑1.8~2釐米, 淡褐色, 通常每總苞內1顆, 偶有2~3顆, 熟時4裂。 花期5~6月。 果期8~10月。

【生境分佈】生山地琉林中。 分佈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

【功能主治】《浙扛天目山藥植志》:治痢疾:果實(去殼)用水磨法制成澱粉, 曬乾。 服時取澱粉用溫開水調成漿狀,

加糖, 再用拂水沖熱服。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