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牛嗓管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Niú Sǎnɡ Guǎn

【別名】泡通、大泡通、飯包葉、傘把木、三叉木、隔子通、大通塔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白背鵝掌柴的根和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hefflera hypoleuca (Kurz)Harms [Heptapleurum hypoleucum Kurz]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小喬木, 高5-10m。 莖粗大, 暗褐色, 小莖縱剖面有質地松泡的海綿狀, 髓部時而橫隔成層疊的隔膜狀。 葉互生, 為掌狀複葉, 有小葉7;具圓柱形長柄, 柄長15-30cm, 基部膨大, 與托葉合生呈鞘狀, 抱莖, 小葉亦有長柄, 長1.5-5.5cm;小葉片革質, 卵圓形或卵狀長圓形, 長8-20cm, 寬2.5-8cm, 基部的1-2對小葉較小, 卵狀披針形, 先端長漸尖, 基部斜圓形或淺心形, 邊緣全緣或有鋸齒和不規則深裂;上面綠色,

光滑, 無毛, 下面灰綠色;密被白色星狀短柔毛;主脈粗而明顯, 側脈8-12對, 在上面下陷, 在下面隆起, 網脈在兩面均不明顯。 傘形花序排列成總狀圓錐花序頂生, 長30-40cm, 被星狀柔毛至幾無毛, 下部分枝常成複總狀花序;苞片三角形, 長3-6mm, 外面被星狀柔毛, 內面無毛;花梗長1.5-5cm, 被星狀柔毛;小苞片三角形, 長2-3mm;小花梗長6-8mm, 被灰白色絨毛;萼密被灰白色星狀柔毛, 具5齒;花瓣5, 長2-3mm, 外面疏生星狀柔毛, 花淡綠白色;雄蕊5, 花絲長3mm;子房下位, 5室, 花盤扁平, 花柱合生成柱狀, 柱頭明顯。 果實為核果, 卵形, 具5棱。 花期9-10月, 果期1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250-2000m的密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雲南等地。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解毒通便。 主跌打腫痛;骨折;牙痛;脘腹疼痛;便秘;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外用:適量, 搗敷;或泡酒敷。

【注意】《貴州民間藥物》:忌發物、油類和辛辣食物。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