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怎樣告別糾結的自己?

生活中有太多讓我們糾結的事, 比如放了假是去玩還是窩家里, 工作是辭還是不辭, 是繼續當大齡單身還是奔赴相親……為什么我們會陷入糾結的漩渦中, 這背后的心理因素是什么, 又有沒有解決之道呢?

糾結源于自我與社會的沖突

筆者自己也時常有糾結之事, 比如寫文章, 會為選什么題材、用什么文風糾結好久。 其實, 不管是工作、婚戀等人生大事, 還是日常小事, 每一個看似難以解決的糾結背后, 都隱藏著我們的內心沖突。

糾結背后最大的沖突, 是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沖突, 通俗來講就是:做自己還是做別人眼中的自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

一個人作為有機體, 自身擁有一種自我評價的能力, 它不依賴于外在標準, 也不依賴于理性, 而是基于自身產生的滿足感作為評價參考。

比如你是一個內向的人, 你知道自己更喜歡安靜的獨處, 而不是喧嘩的社交。 但是, 即便你只想安安靜靜地當個美男(女)子, 工作環境要求你要多社交、多自我營銷, 家人朋友也認為你需要更外向些。 于是沖突產生了, 你既認同“外向的人更有前途”這個社會評價標準, 同時你又想堅持做安靜內向的自己, 于是你在要不要改變自己性格這個問題上來回糾結。

如果我們能夠隨心所欲做自己, 也就沒什么好糾結的。 但是作為社會人,

我們不僅活“自我”這一個角色, 還要活多種社會角色, 在個性化和社會化之間, 總是存在各式各樣的沖突。 比如你想要單身, 但父母要求你必須結婚, 于是你糾結了;你只想做個知足常樂的人, 但社會卻要求你更優秀更成功, 于是你進退不得。

事實上, 每個人都會面臨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沖突, 有些人內心堅定, 能夠很好地處理兩者的矛盾。 但有些人卻活成了對什么事都容易糾結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也不知道要如何取舍如何抉擇。 是什么造成了兩者的差別呢?容易糾結的人, 其深層的心理原因要追溯到小時候被父母對待的方式, 如果父母不允許一個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孩子就只能夠表現父母期待的樣子,

他的內心就是沖突不斷的。 遇到事情, 他內在總有兩個聲音在打架:一個是自己真實的聲音“我想要這個”, 另一個則是父母的聲音“不, 這個不適合你, 那個才是對的”。

面對選擇不再舉棋不定

適度的糾結可以讓人更謹慎, 但當糾結變得過分時, 就會給人帶來想破腦袋也無解的壓力。 那么, 我們該如何避免或者減少糾結的產生呢?

了解自己

傾聽內在聲音, 了解真實的自己, 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糾結。 了解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哪些是父母和社會要求的, 這樣會指引我們找到糾結的原因所在, 更清晰地知道該如何取舍。

容忍矛盾性

著名精神分析師卡倫·霍妮在《我們的內心沖突》一書中說, 幸福總有中庸之道。

這個中庸不是和稀泥、打太極, 而是一種妥協的能力、平衡的能力、整合的能力。 從個性的角度, 我們很容易認為妥協是一種自我犧牲式的退讓, 然而, 成長的過程中, 我們既要做自己又要符合社會要求, 妥協總是相伴相隨。 這種“妥協”, 是一種能夠容忍矛盾性、整合矛盾性的心智成熟。 糾結是因為有沖突、有矛盾, 如果我們有更成熟的內在智慧去處理沖突和矛盾, 糾結也就化解了。

理性抉擇

假如實在無法容忍矛盾, 那么就需要做一個選擇。 做選擇是件不易的事, 因為選擇的過程就是失去的過程, 而失去,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 都是一種痛苦。 不管多不舍, 都需要我們去做選擇, 并為選擇負責, 買定離手不要后悔。 實在不知道怎么選,

可以試著做問題解決訓練:討論多種方案, 然后分析每種方案的利弊, 從中選擇最佳方案。

隨心隨性

做了這么多理性分析, 還是糾結怎么辦?就需要我們向內去尋求答案, 不斷反思和探索自我:對于自己來說, 什么是最重要的?我想要什么?是他人眼中的“好”重要, 還是自己內心的安寧更重要?如果依然糾結, 那就跟著感覺走, 隨心隨性。

終極解決方案

假如以上方法你都試過, 還是糾結怎么辦?那就接受糾結的自己吧, 時間會給你答案, 1天不夠, 還有1年、10年、20年……且有些糾結具有年齡特征, 17歲讓我們糾結的事, 現在想來也不過莞爾一笑了。 過了某個階段, 那些曾經的糾結, 即使依然沒有答案, 也已無需糾結, 因為答案如何并不重要了,

時間會治愈一切。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楊劍蘭)

[ 責編:王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