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甘草節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原始》。

【拼音名】Gān Cǎo Jié

【英文名】dark brown Part in Licorice root

【別名】粉草節。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或根莖內充填有棕黑色、樹脂狀物質的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2.Glycyrrhiza glabra L.3.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

【原形態】

1.甘草 多年生草本, 高30-100cm。 很及根莖粗壯, 皮紅棕色。 莖直立, 帶木質, 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狀腺體。 奇數現狀複葉長8-20cm;小葉7-17, 卵形或寬卵形, 長2-5cm, 寬1-3cm, 先端急尖或鈍, 基部圓, 兩面均被短毛和腺體;托葉闊披針形, 被白色纖毛。 總狀花序腋生, 花密集;花萼鐘狀, 萼齒5, 披針形, 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狀腺體;花冠藍紫色, 長1.4-2.5cm, 無毛, 旗瓣大, 卵圓形, 有爪, 龍骨瓣直, 較翼辯短, 均有長爪;雄蕊二體, (9+1)。 莢果條形, 呈鐮刀狀或環狀彎曲, 外面密被刺毛狀腺作。 種子4-8, 腎形。 花期7-8月, 果期8-9月。

2.光果甘草 多年生草本, 高1m左右。 莖和枝均被鱗片狀腺體和白色短柔毛。 奇數羽狀複葉5-14(-20)cm;小葉9-17,卵圓形或長橢圓形, 長2-4, 寬0.8-2cm, 先端常微缺, 上面有短柔毛, 下面密生鱗片狀腺體;托葉披針形。

花淡紫色, 密生, 排列成腋生的穗狀花序;花萼鐘狀, 有5個相等的披針形萼齒, 萼齒內外均被白色腺毛;旗瓣長橢圓形, 長約11mm, 翼瓣長約9mm, 爪不明顯, 龍骨瓣長約8mm。 莢果扁, 狹長卵形, 稍彎曲, 長20-30mm, 寬4-7mm, 無毛, 有時具少許不明顯的腺瘤。 種子3-4顆。 花期6-8月, 果期7-9月。

3.脹果甘草.多年生草本, 高50-120cm, 有時基部粗壯而為木質。 莖直立, 常局部被密集連接成片的淡黃褐色鱗片腺體, 無腺毛而有疏柔毛, 或幾無毛。 奇數羽狀複葉長3-16cm;小葉3-7枚, 卵形、狹長卵形、長圓形至橢圓形, 長1.5-5cm, 寬0.6-2.8cm, 先端急尖或鈍, 基都圓形, 邊緣徽反卷, 常顯明為波卷狀, 上面暗綠色, 具黃褐色腺點, 下面亮綠色, 具淡黃綠色腺點, 幼時如塗膠狀, 有光澤, 兩面無毛或幾無毛;小葉柄長1-4mm。 總狀花序;花小,

紫紅色, 排列疏鬆。 莢果長圓形, 短小, 長0.8-2cm, 膨脹, 無或略有凹窩, 被微柔毛與少許不顯明的腺瘤。 種子小, 1-7顆。 花期6-8月, 果期7-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向陽乾燥的鈣質草原、河岸沙質土等地。

2.本種原產於歐洲地中海區域, 北非、中亞細亞和西伯利亞亦有生長, 我國新疆亦有分佈, 且可生於乾旱的鹽鹼性荒地。

3.生於沙質。

資源分佈:1.分佈于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2.分佈于甘肅、新疆等地。

【性味】甘;性;生涼;炙溫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解毒;利咽;和中。 主癰疽瘡毒;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6g;或研末。

【各家論述】

1.《醫學入門》:生用, 消腫導毒, 治咽痛;炙則性溫, 能健脾胃和中。

2.《本草原始》:消癰疽掀腫。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