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應該怎麼治療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常見的、發作性的肺部過敏性疾病。 是在支氣管高反應狀態下, 由於變應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廣泛的氣道狹窄疾病。 其臨床特徵是發作性胸悶、咳嗽, 大多帶有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 可自行或經治療後緩解。 好發於冬季, 夏季緩解, 任何年齡均可起病, 以12歲以前始發為多, 兒科患者則多以3歲前起病為多。 本病反復發作, 病情嚴重者, 可併發阻塞性肺氣腫、肺不張或氣胸。 支氣管哮喘俗稱“氣喘病”或“吼病”。
按其臨床表現, 本病屬於中醫學“喘證”、“哮證”、“飲證”的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
診斷要點與辨證分型
(一)診斷要點
病史具有反復發作性的哮喘症狀, 發病時肺部有彌散性的哮鳴音, 發作過
中醫認為, 哮喘發作與肺、脾、腎三髒有關, 多因痰飲內伏, 風寒襲肺, 痰濕壅阻, 肺失宣降所致。 由於肺氣根於腎, 哮喘日久, 腎氣虛衰, 可出現腎不納氣, 或上實下虛的表現。
(二)辨證分型
(1)實證(發作期):哮喘聲高氣粗, 呼吸深長, 呼出為快, 體質較強, 脈象有力。 兼見咳嗽喘息, 咳痰稀薄, 形寒無汗, 頭痛, 口不渴, 苔薄白, 脈浮緊, 為風寒外襲;咳喘痰黏, 咳痰不爽, 胸中煩悶, 咳引胸脅作痛,
(2)虛證(緩解期):哮喘聲低氣怯, 氣息短促, 體質虛弱, 脈象無力。 兼見喘促氣短, 喉中痰鳴, 語言無力, 吐痰清稀, 動則汗出, 舌淡脈無力, 為肺氣不足;氣息短促, 動則喘甚, 汗出肢冷, 舌淡脈沉, 為肺腎兩虛。
治療
(一)基本治療
1.實證
[治則]平喘降逆, 宣肺化痰。
[處方]定喘、肺俞、尺澤、列缺、豐隆、天突
[加減]風寒犯肺加風池、風門;痰熱壅肺加合穀、內庭。
[操作]以上諸穴均用瀉法留針, 因於風寒者, 胸背部腧穴可酌加隔姜灸或艾條灸;風門、肺俞兩穴針灸後, 再加拔火罐。 針天突時, 病人採用平臥位, 頭向後仰, 在天突穴處先進針0.2寸, 然後針柄靠喉結, 針尖緊沿胸骨柄後面刺入1寸。 因于風熱者, 強刺激間歇留針,
哮喘針灸診療
2.虛證
[治則]扶正固本。
[處方]定喘、膏肓、肺俞、太淵、腎俞、太溪
[加減]肺氣不足加氣海、足三裡;肺腎兩虛加命門、關元。
[操作]以上諸穴針用補法, 刺激宜輕, 取穴宜少, 以上取穴選穴較多者可採用分組交替輪用的方法。 可久留針, 還可在背部腧穴上拔火罐。 可配合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