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得長生 腸中常清
漢代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寫道:“欲得長生, 腸中常清;欲得不死, 腸中無滓。 ”就是講究每日通行大便, 或多通大便, 以求健康長壽。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指出:“長生要清腸, 不老須通便。 ”唐代名醫孫思邈也說過:“便難之人, 其面多晦。 ”可見,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認識到“糞毒”對健康的危害。 他們的這個觀點在二十一世紀也仍然適用, 並且還備受關注。
道學文化中有一門保健功法, 稱之為“倒倉法”。 所謂的“倒倉”就是把人體的胃、腸比作糧倉, 用牛肉湯催吐將堵在腸胃內的食物以及腸胃內所有的穢物清除乾淨, “糧倉”清理乾淨了,
中醫稱“胃”為“倉廩之官”, 屬於六腑之一。 胃有積滯可以用“倒倉法”清理, 其他的“腑”也同樣要保持通暢才能健康無病, 中醫從大量的臨床實踐中, 總結出“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 對六腑病證的治療和保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現代研究發現, 人的衰老與“自身中毒”有關, 大腸中腐敗食物和細菌產生的毒素, 如果不能及時排出, 被機體吸收後可使人慢性中毒, 內臟功能也會因毒素作用而發生障礙。 長期、反復的便秘,
年過百歲而終的宋美齡, 其養生秘訣也證明了這一點。 她生前每天臨睡之前要做一件事——灌腸。 其實, 她並沒有便秘的毛病。 灌腸的目的, 是要將毒素清洗出來, 達到排毒的作用。 宋美齡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灌腸, 這在一般人認為是件既麻煩又痛苦的事, 可是她卻把這當作是一種愉快的事來做。 她對自己的女副官說:“每天痛痛快快地灌一次腸, 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澡, 我覺得自己是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新陳代謝的大工程, 小小的麻煩能換來痛痛快快地睡一覺, 何樂而不為呢?”
長期便秘的人, 由於腸內糞便發酵後易產生有害氣體,
中醫在治療某些疾病時, 也經常使用清腸通腑的方法, 只要使用得當, 效果相當顯著。 如小孩發燒了, 好幾天不退燒, 若他還伴有大便乾燥, 就趕緊通通大便, 熱度很快就會降低。
當然, 腸中常清是養生的一個原則, 但對時下“清腸”的時髦話題, 大家一定要有個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