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下住是什麼意思
濕熱下注就是體內的濕氣很多, 體內濕氣多會造成人發虛汗、疲勞嗜睡、還會感覺到皮膚瘙癢, 如果體內的濕熱下注到膀胱, 會引起小便不順。 那麼, 身體內的濕氣是怎麼留下來的呢?是因為吃了過多油膩的食物, 甜食也會引起體內產生濕氣, 所以平時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下面給大家講解濕熱下注是什麼意思?
濕熱下注是一個中醫的術語。 中醫認為, 膀胱系津液之府, 濕熱蘊結于下焦, 下注膀胱, 濕熱阻於腎與膀胱, 導致腎與膀胱氣化失常, 則水道、小便不利, 泄時澀痛, 尿赤, 尿渾濁, 小便頻數, 淋瀝不暢(即尿頻、尿急、尿短少、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狀)。 臨床可以根據辨證用五淋散、萆解分清飲、黃連解毒湯等等加減治療。
表現
濕熱下注, 病證名。 指濕熱流注于下焦。 主要表現為小便短赤、身重疲乏、舌苔黃膩、脈濡數等。 症見小便淋澀赤痛, 少腹拘急, 會陰部脹痛, 尿道口摘白濁, 舌苔黃膩, 脈滑數。 臨床多見於濕熱痢疾、濕熱泄瀉、淋濁、癃閉、陰癢、白帶、下肢關節腫痛、濕腳氣感染等症。
所謂濕, 即通常所說的水濕, 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 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 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
所謂熱, 則是一種熱象。 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 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 濕與熱合併入侵人體, 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 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 因此, 濕與熱同時存在是很常見的。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 發熱多在午後明顯, 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 脈數。 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疔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 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 特別是脾胃的濕熱, 可見脘悶腹滿, 噁心厭食, 便溏稀, 尿短赤, 脈濡數;其它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 口苦食欲差, 或身目發黃, 或發熱怕冷交替, 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 澀少而痛, 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
治療:治宜清熱利濕, 方選:木通7克, 車前子10克, 扁蓄10克, 瞿麥10克, 滑石20克, 梔子10克, 大黃6克, 甘草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