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泡子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分類草藥性》
【拼音名】Tiān Pào Zǐ
【英文名】Herb or fruit of Little Groundcherry
【別名】沙燈籠、燈籠草、水燈籠、打蔔草、打額泡、燈籠泡、天泡草、王母珠、黃燈籠、天泡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小酸漿的全草或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salis minima L.[P.paruiflora R.Br.]
採收和儲藏:6-7月, 採集果實或帶果全草, 洗淨, 鮮用或曬乾。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被動痰止咳;軟堅散結。 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慢性咳喘;疳疾;瘰鬁;天泡瘡;濕疹;癤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外用:適量, 搗敷;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注意】《四川中藥志》:無濕熱瘀滯者忌用。
【各家論述】
1.《分類草藥性》:解毒殺蟲, 葉治天泡瘡。
2.《天寶本草》:治小兒膨脹, 疳疾。
3.《四川中藥志》:利尿, 消痃癖, 去骨蒸勞熱。 治黃疸, 小便不利, 久咳喘急。 外塗小兒泡瘡及皮膚濕熱瘡。 單用果效力更佳。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感冒發熱, 咽喉腫痛;急性支氣管炎;濕瘡腫毒。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