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嬰幼兒如何餵養?

> (三)幼兒固體食物餵養階段的行為 1、家長的餵養行為 家長要先樹立健康飲食觀, 並在進餐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健康飲食觀。 讓孩子參與食物的製作、餐桌擺放等進餐前準備工作, 提高兒童對進餐的興趣, 並瞭解相應的營養知識。 幼兒期應執行一日三餐的進食規律, 將零食作為正餐的補充。 不宜用食物表達父母的愛和恨。 水果不可替代蔬菜, 不要用飲料替代水。 2、孩子的進食行為 養成良好進食習慣, 不挑食、不偏食、不厭食。 不在看電視時吃零食、喝飲料。 不隨時打開

嬰幼兒餵養

嬰幼兒階段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由食物中獲得。

嬰幼兒的生長速度較快, 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的需求不同, 所需食物性狀不同, 各階段的營養行為差別也很大。 父母應做到保證兒童各個階段的營養需求, 注意食物多樣化、平衡和適量的現代飲食原則, 在嬰幼兒不同年齡階段採取不同的餵養行為, 注意糾正孩子的不良進食行為, 幫助他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根據食物性狀的不同, 嬰幼兒食物可以分為:液體食物;泥糊狀食物;幼兒固體食物。

嬰兒液體食物, 主要指母乳和配方奶其次是其他奶類。 代乳粉以穀類為主, 但作為嬰兒早期食物不如奶類。

泥糊狀食物可分為兩大類:工業化泥糊狀食物包括米粉和瓶裝泥糊狀食物;家庭製作泥糊狀食物。

幼兒固體食物是較之泥糊狀食物更為成型的食物, 但與成人固體食物相比更為細軟。

(一)液體食物餵養階段的行為

母親要充滿愛心地哺乳, 注意餵養時與嬰兒的眼神交流、足夠的肌膚接觸及給予嬰兒充分的語音刺激。 即便是人工餵養的母親也要儘量避免焦慮, 減輕無奶的內疚感, 用類似母乳餵養的行為來哺喂孩子, 這樣做亦可達到母乳餵養的效果。

母乳餵養早期應做到按需哺喂, 但母親應儘快地瞭解孩子的需求, 分辨出嬰兒哭鬧除饑餓外的其他原因, 並給予適當的處理。 逐步將餵養規律化。

(二)、泥糊狀食物餵養階段的行為

1、家長的餵養行為

當孩子出現“恐新”現象時, 家長應給予充分的理解並耐心地少量多次哺喂,

直至孩子適應這一新提供的食品為止。 提供新食物時要注意奶量的調整。

■恐新:是一種基本的防護本能, 這是兒童同環境建立關係時完全正常的表現。 一般經過先舔、勉強接受、吐出、再喂、吞咽等, 反復5―15次, 經過數天才能毫無戒心地享受新的、開始拒吃的食物。 家長不能把開始的拒絕視為不喜歡, 不再給吃, 這會剝奪孩子學習喜歡吃這種食品的機會。 7―8個月後孩子味覺發育了, 要進一步調整食物色、香、味、形, 這是誘發食欲, 保持良好食物興奮性的營養心理學問題, 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7―9個月要給予需咀嚼的食物, 吞咽、咀嚼、消化、吸收等胃腸生理功能均需通過“吃”來培養和提高。 從進入換乳期起, 家長要不斷注意食物性狀的變化,

以適應其生理功能的不斷成熟。

從進入換乳期開始要注意給孩子提供“自食”的機會, 通過手眼協調及精細動作的練習促進孩子智力的發育, 該過程還可幫助兒童建立自信和自立。

提供良好的進餐環境和氣氛, 不在吃飯時訓斥、打罵兒童, 進餐環境避免嘈雜。 在進餐過程中, 父母應注意自己的語言和行為, 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2、孩子的進食行為

學吃是該年齡段兒童要學習的重點技能, 包括學習愛吃各種食物、學習進餐的禮節和吃的技能。

應避免邊吃邊玩、不定時間、不定地點、不定量進餐。

(三)幼兒固體食物餵養階段的行為

1、家長的餵養行為

家長要先樹立健康飲食觀, 並在進餐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健康飲食觀。

讓孩子參與食物的製作、餐桌擺放等進餐前準備工作, 提高兒童對進餐的興趣, 並瞭解相應的營養知識。

幼兒期應執行“一日三餐”的進食規律, 將零食作為正餐的補充。 不宜用食物表達父母的愛和恨。 水果不可替代蔬菜, 不要用飲料替代水。

2、孩子的進食行為

養成良好進食習慣, 不挑食、不偏食、不厭食。 不在看電視時吃零食、喝飲料。 不隨時打開冰箱找食物。 學會與人分享食物。 讓孩子喜歡吃各種食品, 避免形成挑食、偏食、異食、拒食等不良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