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運動能延遲軟骨退變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骨科教授范存義
骨關節炎是一個常見病, 占老年病中的一半, 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健康問題。 隨著人口老齡化, 骨性關節炎的患者越來越多;又由于現在工作方式的改變, 使許多年輕人也患上了骨關節炎, 患病人群的年齡已經有所提前。 因此, 保護好我們的骨關節, 才能使關節炎發病的時間延遲再延遲。
疼痛是骨關節炎常見癥狀
人體的每一個關節至少有兩個相對應的關節面, 每個關節面上都覆蓋著一層光滑且富有彈性的關節軟骨, 對關節起到支持和保護的作用,
人體活動關節中的軟骨多屬于透明軟骨, 如大家所熟悉的膝關節、髖關節等;微動關節中的軟骨多為纖維軟骨, 如椎間盤。 由于關節要承受一生中運動所致的周而復始的磨損, 所以關節軟骨很容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變, 引起軟骨細胞的代謝紊亂, 最終導致骨關節炎的發生。 此時關節軟骨便失去了原有的光澤, 變黃、變粗糙, 失去彈性, 發生軟化, 甚至出現裂隙、脫落, 關節邊緣骨質增生, 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癥狀便尾隨而至。 在臨床上骨性關節炎患者都是有了癥狀或者發現異常體征才會就診。
1.關節疼痛及壓痛。 多為間歇性鈍痛, 嚴重時可出現持續性疼痛, 甚至出現撕裂樣或針刺樣疼痛。
2.關節僵硬。 表現為負重后出現暫時的僵硬, 或者從一個姿勢變為另一個姿勢時活動感到不便, 早晨起床或久坐后腫脹較明顯。 僵硬持續時間短, 一般為30分鐘內, 活動后可緩解。
3.關節腫大。 關節腫脹、膨大也是常見的體征, 常出現于關節周圍, 早期呈局限性腫大, 逐漸發展為彌漫性腫大;部分因滑膜增厚、骨贅形成或關節積液也會造成關節腫大。
4.骨摩擦感。 活動時出現關節摩擦感和關節響聲,
5.功能障礙或畸形。 隨著病情進展, 受累關節活動范圍減少, 甚至固定于某一姿勢。 有時可出現關節活動時的“交鎖”現象。 重度關節炎可出現因屈曲攣縮、對線不良、半脫位或膨大而引起的關節畸形。
骨關節炎患者如何運動
對于骨性關節炎的患者來說, 活動方式是否正確, 也決定了關節炎癥狀是加重還是減輕。 無益的活動可讓患者雪上加霜, 使疼痛腫脹加劇, 生活質量更受影響。
有益的運動
游泳:游泳對全身關節基本沒有壓力, 卻可以增強心肺功能, 使肌肉發達有力, 非常適合廣大骨關節炎患者。 游泳可每天進行, 每次游程不要過長,
散步:對中老年人來說, 散步可隨時隨地進行。 步行要達到健身的目的, 需要有一定速度(每分鐘80~90步為中速, 100步以上為快速), 路程要有一定距離(每天6000步, 體力強的可達1萬步);每天走路1小時左右, 一次完成或上下午分次完成;做到自我感覺良好, 沒有心悸氣促, 全身溫暖舒適或微微有汗。
腿部肌肉力量鍛煉:腿部肌肉力量的鍛煉, 對膝關節炎和髖關節炎患者很有幫助, 平時看電視時就可以做。 坐在椅子上, 腿伸直, 腳尖繃直保持10秒, 然后腳尖翹起, 也保持10秒, 使小腿肌肉有緊張感, 然后放下腿, 放松。 這樣腳尖交替繃直、翹起、放松, 就會鍛煉腿部肌肉。
騎車:騎車時身體重量的大部分壓在坐墊上, 膝關節受力相對較少, 同時騎車可以保持關節的活動度, 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得以增強。
無益的運動
爬樓梯:爬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人體自重的3倍, 膝關節長期承受這樣的壓力, 很容易患膝關節炎。
登山:登山和爬樓梯的原理是一樣的, 也會對膝關節造成損害。
穿高跟鞋:穿高跟鞋身體重心會前移, 也會對膝關節造成較大壓力。
久站久坐:都會對身體的某一部位產生固定的壓力。 所以對于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工作的人來說, 隔段時間就該站起來活動一下;而那些久站不動的工作人員, 也要時常走動走動,
鏈接
膝關節炎可以自我判斷
骨關節炎可以出現在身體的不同部位, 包括手、膝、髖、脊柱和足部等。 其中, 膝部骨關節炎最常見, 早期患者行走時可感覺到疼痛, 晚期特別是夜間休息時亦可感覺疼痛。 根據診斷標準, 患者可以初步判斷一下自己是不是膝關節已經被關節炎困擾。
1.近一個月來大多數時間有膝關節疼痛。
2.有骨摩擦音。
3.晨僵38歲。
5.有骨性膨大。
只要滿足第1、2、3、4條, 或第1、2、5條, 或第1、4、5條, 就可能是膝關節炎。
骨關節炎為一種退行性疾病, 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 總體治療原則為非藥物和藥物治療相結合, 兩者效果都不好時需考慮手術治療。 治療應個體化, 結合患者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1.非藥物治療。
自我行為療法: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適量適當活動,避免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或避免爬樓梯;減輕體重,控制飲食;適當鍛煉,包括關節功能和肌力的訓練,以此來改變肌肉,改變關節囊的僵硬狀態,延緩關節的負擔。
物理治療: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癥反應,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包括熱療、水療、超聲波、針灸、按摩、牽引、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等。
行動支持和改變負重力線:可采用手杖、拐杖、助行器,減少受累關節負重,或采用相應的矯形支具或矯形鞋以平衡各關節面的負荷。
2.藥物治療。
主要分為控制癥狀的藥物和緩解癥狀的慢作用藥物,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患者不同病情進行治療。
3.外科治療。
手術治療作為階梯化治療的最后一層,可分為修復性治療(關節鏡手術、軟骨修復手術、力線矯正手術等)和重建治療(關節置換術)。
自我行為療法: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適量適當活動,避免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或避免爬樓梯;減輕體重,控制飲食;適當鍛煉,包括關節功能和肌力的訓練,以此來改變肌肉,改變關節囊的僵硬狀態,延緩關節的負擔。
物理治療: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癥反應,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包括熱療、水療、超聲波、針灸、按摩、牽引、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等。
行動支持和改變負重力線:可采用手杖、拐杖、助行器,減少受累關節負重,或采用相應的矯形支具或矯形鞋以平衡各關節面的負荷。
2.藥物治療。
主要分為控制癥狀的藥物和緩解癥狀的慢作用藥物,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患者不同病情進行治療。
3.外科治療。
手術治療作為階梯化治療的最后一層,可分為修復性治療(關節鏡手術、軟骨修復手術、力線矯正手術等)和重建治療(關節置換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