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人老了,很容易被江湖醫生騙

“我試過, 有好轉”不一定就是有效的

醫學指導/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首席專家郭沈昌教授

近年來, 老年人經常成為各類騙子的獵物。 他們老來健康變差, 生活孤獨, 於是熱衷購買各種“保健品”, 時常被各路“神醫”忽悠, 即使明白真相的子女苦苦相勸, 他們仍然執迷不悟, 造成多年積蓄被騙光, 甚至耽誤疾病的正規治療。

老人為什麼容易被騙?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的一個負責相信和懷疑功能的區域受損可能是重要原因。 心理學家則指出, 評價一種治療是否有效, 光靠個人的直覺很容易落入各種陷阱。

子女應多回家陪伴老人, 以免騙子乘虛而入。

老人被騙, 腦子不好使?

老年人常常是各類騙術的受害者。 美國的調查顯示, 2010年該國老年人總共被騙了29億美元。

據學術期刊《神經科學前沿》報導, 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研究發現大腦的腹內側前額葉皮質受損的人容易受騙上當, 相信虛假廣告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一倍, 即使在實驗中的廣告上附帶了“免責聲明”, 說這個廣告存在誤導, 他們仍然很想購買。 一些高智商人士的腹內側前額葉皮質有問題, 即使碰到很假、很明顯的騙局也同樣中招。 這個部位負責相信和懷疑的功能, 在60歲左右開始衰退。 研究人員丹尼爾·特瑞納表示, 對於容易上當的人, 不要指責“為什麼你做這麼蠢的事情”,

而要理解上了年紀的人已經無法意識到自己決策失誤。

江湖醫生

為什麼讓人覺得“有效”?

一種治療本來沒有療效, 但在微妙的力量作用下, 即使聰明的人(包括患者和醫生)都會誤以為有效。 一些患者說:“我試過, 有好轉, 肯定是有效的。 ”沒有恰當的檢驗, 是很難判斷是否真的如此。 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生物心理學家巴里·巴耶爾斯坦教授分析稱, 人們在療效上犯錯誤通常有以下原因:

很多疾病會自愈。 如果病情不是致命的, 也沒有轉為慢性, 身體往往能自行恢復健康。 要證明一種治療有效, 就要組織一定數量的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 看接受和沒接受治療的患者的差異, 觀察治療是否比自愈康復得更好。

很多疾病是反復發作、時好時壞的, 例如過敏、關節炎、多發性硬化、胃腸問題等。 患者通常在病情不好的時候尋求治療, 而無效的治療正好碰上病情好轉時, 讓患者覺得有效。

安慰劑效應。 暗示、信念、期待、改變認知、分散注意力, 讓一些在生物學上沒有作用的治療也會使患者感到明顯好轉——有的患者是身體的病變沒改變, 但主觀感覺變好了;有的患者甚至可出現身體上的客觀變化。 一些江湖醫生自信滿滿, 用人格魅力征服患者, 給他們“打雞血”, 令心情變好, 也容易讓他們感覺有效。

患者錯誤歸因。 有的患者同時接受科學的治療和不科學的治療(如“替代醫學”), 病情好轉之後, 他們就認為不科學的治療發揮了作用。

患者被誤診了。 醫生也會犯錯誤, 被誤診的患者以為自己的病很嚴重, 去尋求各種江湖醫生的治療之後, 病竟然不見了, 於是就覺得很神奇。

患者的認知失調。 患者在付出時間、金錢進行治療之後, 明明沒有好轉, 但不願意承認自己白折騰, 或者覺得對不起醫生的努力, 就硬說治療還是有效的。 這是認識失調的結果, 為此有的患者會扭曲自己的知覺和記憶, 例如出現選擇性回憶, 只記住病情好轉的時候, 忘記治療無效的時候。

巴耶爾斯坦表示, 要判斷一種治療是否有效是很複雜的, 需要設計良好的研究, 控制安慰劑效應和種種錯誤, 而不能光靠個人的直覺, 建議患者要認清楚療效的宣傳和別人的“口碑”。

專家 子女常回家看看老人

對於上述研究, 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首席專家郭沈昌教授認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證實, 但他也認為年紀大了, 整個大腦都在萎縮, 認知、判斷、推理等功能都比較差, 老人的確容易被騙。 除了大腦的因素, 他們長期脫離社會, 接觸的人和感興趣的事情比較少, 而且兒女沒時間陪伴, 就容易被善於打感情牌的騙子乘虛而入——某大醫院的一位醫生的老母親熱衷買保健品, 就是因為推銷保健品的人經常到家裡跟老人家談心, 還幫忙做家務、買米、買油等, 久而久之老人家就相信騙子多過相信當醫生的兒子。

對於容易受騙的老人, 郭沈昌建議子女多關心老人, 常回家看看, 多抽時間陪伴。

為了預防受騙, 子女要告訴老人“天上不會掉餡餅”, 吃了某些藥品不可能變得長壽;不要參加所謂免費的“保健講座”, 裡頭的“大師”煽動性非常強, 卻是假話連篇;對於一些“超越自我”的講座更要小心, 因為很多老人參加後竟被誘發出精神病;多向老人傳達正確的醫學科普知識, 懂得多就會少受騙, 例如醫生就基本上不買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