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小管壞死
概述
急性腎小管壞死由各種導致腎前性腎功能衰竭的因素:如持續作用或發展使腎臟長期缺血、缺氧,
而造成腎小管壞死。
病因
(1)血管內溶血:如血型不合輸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危象;藥物如伯氨喹甯、奎寧及磺胺;感染如黑尿熱;毒素如蛇毒、蜂毒;物理化學因素如燒傷等誘發的急性溶血,
產生大量的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破壞產物,
後者使腎血管收縮,
血紅蛋白在腎小管腔中形成管形,
阻塞管腔,
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
擠壓傷及大範圍肌肉損傷時的肌紅蛋白及肌肉破壞產物的釋出,
可損害腎小管,
(2)藥物及中毒:可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的藥物有①金屬類:如汞、鉀、鉻、鎘、鉛等;②有機溶劑:如甲醇、甲苯、四氯化碳、氯仿等;③抗生素:如新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甲氧苯青黴素、頭孢噻吩及頭孢噻啶、二性黴素、利福平等;④其他藥物:如撲熱息痛、保泰松、甲氰咪胍、有機磷及近年來碘造影劑誘發的急性腎衰日益增多, 尤其是老人失水和原有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⑤生物毒素:如蜂毒、蛇毒、毒草等;⑥感染性疾病:除各種細菌、病毒所致的感染性休克引起的急性腎衰外, 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引起的急性腎小管壞死較常見。
症狀
先驅症狀可歷數小時或1~2天后出現典型的急性腎衰表現。
按尿量可分為兩型:少尿-無尿型和多尿型。
(一)少尿-無尿型急性腎衰。 占大多數。 少尿指每日尿量少於400ml, 無尿指每日尿量少於50ml。 完全無尿者應考慮有尿路梗阻。 少尿型的病程可分為三期:少尿期、多尿期、功能恢復期。
1.少尿期:通常在原發病發生後一天內即可出現少尿, 亦有尿量漸減者。 少尿期平均每日尿量約在150ml, 但在開始的1~2天, 可能低於此值。 這時由於腎小球濾過率驟然下降, 體內水、電解質、有機酸和代謝廢物排出障礙, 其主要臨床表現如下。
(1)尿毒癥:患者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貧血, 尿毒癥腦病如嗜睡、昏迷、抽搐等。
(2)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
(3)水平衡失調。
2.多尿期:患者渡過少尿期後, 尿量超過400ml/d即進入多尿期, 這是腎功能開始恢復的信號。 隨著病程的發展,
3.恢復期:由於大量損耗, 患者多軟弱無力、消瘦、肌肉萎縮, 多於半年內體力恢復。
(二)非少尿型急性腎衰。 此型急性腎衰病人腎小管回吸收能力受損, 遠較腎小球濾過率降低為甚。 因小球濾過液不能被小管大量回吸收, 結果尿量反而增多或接近正常。 但由於腎小球濾過率實際上是降低的, 所以尿素氮等代謝產物仍然積儲在體內,
檢查
1、尿常規檢查。
尿量少,
呈酸性,
尿比重低。
尿蛋白(+)~(++)。
2、尿沉渣顯微鏡檢查可見數量不等的紅細胞、白細胞和各種管型,
如見到多數粗大的上皮細胞管型,
更有診斷意義。
3、尿中尿素氮濃度下降,
低於10g/L。
尿中肌酐的濃度亦降低。
4、血常規檢查。
5、B超示腎臟增大或正常大小。
治療
(一)消除病因,
治療原發病。
(二)針對發病機理的主要環節。
引起急性腎衰的主要環節是交感神經興奮,
兒茶酚胺大量釋放,
腎缺血,
腎實質損害,
最後發生腎功能衰竭。
因此,
預防措施應包括消除病因和控制發病環節。
1.補足血容量、改善微循環。
2.解除腎血管痙攣。
3.解除腎小管阻塞。
(三)少尿期治療。
主要是調整體液平衡,
避免高血鉀症,
積極防治尿毒癥和代謝性酸中毒,
1.嚴格限制入液量:必須嚴格控制液體的攝入, 量出為入, 防止水中毒。
2.飲食療法。
3.防治高鉀血症。
4.糾正酸中毒。
5.積極治療感染。
6.早期預防性透析治療。
(四)多尿期治療。
(五)恢復期治療。 增強體質, 加強營養, 適當鍛煉, 以促進機體早日恢復, 應儘量避免一切對腎臟有害的因素, 如妊娠、手術、外傷及對腎臟有害的藥物。 定期查腎功能及尿常規, 以觀察腎臟恢復情況。 一般休息半年可恢復原有體質, 但少數患者, 由於腎臟形成不可逆損害, 轉為慢性腎功能不全, 則按慢性腎功能不全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