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實驗表明幼兒利他行為並非與生俱來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6日報導,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最新實驗結果表明:嬰兒的利他行為並非與生俱來, 而是更多受到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 該實驗結果向傳統觀點提出了質疑和挑戰。
據悉, 此前在心理學界, 關於利他行為是先天形成還是後天習得一直沒有定論。 2006年的一項實驗表明, 在不受任何外界刺激的前提下, 1歲半的幼兒會主動向陌生人伸出援手。 此項調查結果與很多專家“利他行為是與生俱來的”觀點不謀而合。
然而近日,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系教授卡羅爾·德維克(Carol Dweck)和研究生魯道夫·科爾特斯·巴拉甘(Rodolfo Cortes Barragan)對此觀點提出了質疑。
帶著疑問, 卡羅爾和魯道夫開展了新的實驗。 實驗對象為34名1至2歲的幼兒, 他們被隨機分成兩組。 實驗者先陪同第一組實驗物件玩耍和交流以建立初步的熟知關係。 幾分鐘後, 實驗者故意將小球丟在桌上, 觀察幼兒是否會主動幫忙把球撿起來, 該組實驗過程同2006年的實驗如出一轍。 第二組實驗者在“故技重施”之前, 同實驗物件之間沒有進行任何交流, 他們各自進行著“平行遊戲”。
實驗結果表明, 第一組實驗物件中幫忙撿球的幼兒數量是第二組實驗物件的三倍。
此次實驗結果驗證了卡羅爾和魯道夫的猜想:幼兒的利他行為更多受到環境因素即人際交往的影響, 而並非此前所傳的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卡羅爾表示他們將會進行進一步的實驗和研究來驗證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