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婆羅門皂莢的功效與作用

婆羅門皂莢是一種大家很熟悉的藥材, 有著不同尋常的作用和功效,在很多疾病中是治癒的關鍵, 下面讓大家一起深入的對婆羅門皂莢進行更多的解讀吧!

【別名】 忽野簷默、阿梨去伐、波斯皂莢(《酉陽雜俎》), 阿勒勃(《本草拾遺》), 清瀉山扁豆(《國藥的藥理學》)。

【來源】 為豆科植物 臘腸樹 的 果實 。 9月間果實成熟時採收, 曬乾。

【原形態】 臘腸樹, 又名:牛角樹、黃槐花樹。

【生境分佈】 我國南部各地有栽培。

【性狀】 乾燥莢果, 圓柱形, 長30~60釐米, 徑1.5~2釐米, 頂端尖, 基部有時具本質狀的果柄;表面暗褐色, 平滑而帶光澤, 腹縫、背縫明顯。 果皮薄,

硬而木質狀。 內面有多數橫隔, 每隔有種子1粒, 具長而暗色的珠柄, 附著於腹縫。 種子扁卵圓形, 長約8毫米, 闊6毫米, 厚4毫米, 赤褐色, 光滑而質堅, 內為淡黃色, 胚乳角質狀, 胚彎曲, 味甜而微酸, 有特異臭。 以乾燥、完整、無柄、搖之不響者為佳。

【化學成份】 果肉含不飽和蠟、蘆薈大黃素甙、含羥甲氧基蒽醌的葡萄糖甙。 種子含樹膠約27%, 其組成為半乳糖24%, 甘露糖76%。 樹皮含縮合型鞣質10%, 其組成單位是3, 4-二羥基黃烷類, 葉中也含這類鞣質。 樹皮中尚含蠟和樹脂, 並分離出阿勒勃素。 心木含阿勒勃素、蘆薈大黃素甙及大黃酸。

【藥理作用】 果或果肉有瀉下作用(含蒽醌甙), 但量大可引起噁心、胃腸氣脹及腹痛;抗瘧作用不恒定;果皮、樹皮則無抗瘧作用。 其水-醇提取液(1毫升相當1克生藥)予小鼠腹腔注射10~20毫升/公斤可引起中毒:抑制、步態不穩、呼吸困難,

24小時後恢復正常。 對離體豚鼠小腸及兔十二指腸有興奮作用。 0.1毫升可抑制離體兔心, 但可恢復。 對小鼠腹腔注射10毫升/公斤可延長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時間, 示有鎮靜作用。

【性味】 《本草拾遺》:"味苦, 大寒, 無毒。 "

【功能主治】 ①《本茸拾遺》:"主心膈間熱風, 心黃, 骨蒸寒熱, 殺三蟲。 "

【臨床應用】 治療胃脘痛:取臘腸樹果仁製成煎劑, 每10毫升內含鮮果約1兩(10兩制), 為1次量。 日服3次, 7天為一療程。 治療56例胃脘痛(包括胃、十二指腸潰瘍, 急、慢性胃炎, 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均收到較好的止痛效果, 對便秘、胃酸過多、食欲不振等症, 亦有明顯改善作用。 據介紹, 本品為-種止痛輕瀉劑,

但久煎(一般煎8小時以上)後則無瀉下作用, 反有收斂作用。 本品有小毒, 過量可引起嘔吐。 故一般以採用未完全成熟之果實為好。

【摘錄】 《*辭典》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通過上面文章的介紹, 相信大家對於婆羅門皂莢都有了一定的瞭解, 婆羅門皂莢的作用是很大的, 對於人體有很大的好處, 因此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婆羅門皂莢, 但是還是要在醫生的囑咐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