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柳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Liǔ Y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ix babylonica L.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 鮮用或曬乾。

【性味】苦;性寒

【歸經】肺;腎;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平肝;止痛;透疹。 主慢性氣管炎;尿道炎;膀胱炎;膀胱結石;白濁;高血壓;癰疽腫毒;燙火傷;關節腫痛;牙痛;痧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鮮品30-60g。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熬膏塗。

【各家論述】

1.《別錄》:療心腹內血, 止痛。

2. 陶弘景:療漆瘡。

3.《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病, 疔瘡, 傳屍骨蒸勞;湯火瘡毒入腹熱悶;並下水氣;煎膏續筋骨,

長肉止痛;牙痛煎含。

4.《綱目》:療白濁, 解丹毒。

5.《本草再新》:柳頭平肝, 發(散)熱, 能托能升, 敗毒, 發斑, 治小兒痧痘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