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眼中,
便秘是成人的“專利”。
但是,
臨床上常有年輕的父母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嬰兒找到醫生:我的小孩幾天沒大便了,
又哭又鬧……
有些嬰兒出生不久,
大便就不順當,
隔1-2天或3-4天才解1次。
更有甚者,
若不予處理則不會排便,
常使家長愁上心頭。
近年來,
某些廣告大肆宣揚“排毒”、“大排毒”,
似乎大便在腸裡多留幾天就要“中毒”,
這無疑又增加了家長的憂慮。
其實這些憂慮大可不必,
據我們的臨床經驗,
這種幼嬰便秘是十分常見的。
究其原因,
大多數與所哺乳類營養成分失調有關。
多數因為乳中尤其是牛奶及其製品中蛋白用、脂肪過多而碳水化合物不足造成。
就蛋白質而淪,
當乳中蛋白質過高時,
因蛋白質(如牛奶、奶粉中的酪蛋白)較難以消化吸收,
多餘的就會與鈣結合成堅實的糞塊。
在大眾的印象中,
脂肪、油酸常能潤腸,
怎麼多了倒會便秘?與我們的想像相反,
脂肪多了也可與腸腔中的鈣結合成皂塊,
在嬰兒大便中見到的白色奶瓣即是皂塊。
此外,
脂肪分解後形成的短鏈脂酸,
到了大腸可以降低大腸蠕動,
大便在那裡貯久了,
水分被吸收,
就留下了乾巴巴的糞塊。
解決這種便秘並不困難,
只要每天給嬰兒添喂點米湯就可以了,
當然必須瀝去米湯中的飯粒。
也可用薏米少許煎水來喂哺。
此時若將便秘誤為“熱氣”而灌“涼茶”或“七星茶”是不可取的。
因涼茶也好,
七星茶也好,
喂多了反會擾亂胃腸消化功能,
即中醫所說的損傷脾胃功能,
影響嬰兒食欲和削弱嬰兒體質。
另一種誤解是以為小兒中氣不足而亂用黨參、北芪等中藥,
鬧得嬰兒興奮煩躁不已,
更不可取。
民間也有使用蜂蜜通便的,
其實蜂蜜必須用涼水沖兌才有效,
溫熱水無效,
讓新生兒、幼嬰喝涼水,
刺激腸蠕動,
雖能導瀉,
但會引起腸絞痛,
這又何苦?近年來有用改善嬰兒腸道微生態來軟化大便的,
如用雙歧桿菌製劑口服,
更有一些奶粉公司將這類細菌直接加入奶粉中,
這種方法的確能使嬰兒易於排便而防止便秘。
幼嬰若數日未解便,
大便幹結,
此時應先用甘油栓或小兒開塞露通便。
用開塞露一般只要用一半藥液即可,
擠入後要讓藥液停留在腸內至少10-15分鐘,
讓藥液軟化糞塊才排便。
若擠入後立即拉出,
那就白費了。
有的家長喜用手指摳糞塊,
那就要十分小心,
千萬不要用食指,
只能用小手指,
還要蘸些凡士林潤滑劑,
以免不慎撐壞肛門括約肌,
造成以後大便失禁,
遺害無窮。
嬰兒便秘除上述最常見的原因外,
還有一些少見原因:如肛周炎症,
或因硬實糞塊或手指摳挖造成肛裂,
使嬰兒排便時肛門疼痛難忍,
久而造成繼發性便秘,
這時糞便表面還會帶血。
此時除軟化大便外,
還應勤換尿布,
清潔肛周,
醫治皮炎。
另有少見的便秘原因是先天性巨結腸和甲狀腺功能不全。
先天性巨結腸患兒自出生後即有大便不正常,
時而數日不排便,
時而拉出大量稀便,
腹脹嚴重。
因多有營養不良,
皮脂菲薄,
腹部常見擴張的腸段蠕動。
此病必須及時請醫生診治。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全,
又稱克汀病或呆小症。
患兒除便秘外,
還表現為皮膚粗糙,
體溫低下,
少吃懶動;很少啼哭,
哭則聲如“老鴨叫”;腹脹,
面與下肢似腫非腫,
面容呆板,
舌常外伸。
有經驗的兒科醫生,
只要仔細檢查多會考慮此病。
若上述兩病症狀尚不明顯時,
則非做進一步檢查不可。
此兩種病雖說不可不防,
但畢竟少見,
若經醫生排除後,
便不必耿耿於懷。
但長期便秘者就不能單靠開塞露或食物調節,
需要就診排除可引起便秘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