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中醫看眼睛能看出什麼?

我們國家的中醫是博大精深的, 而且中醫從古至今在治療疾病上面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大家都知道, 中醫在看病的時候講究的一般是望聞問切, 而且有些比較有經驗的中醫, 只要看一眼對方, 就可以知道是他身體什麼地方出現了問題, 而且在結合症狀, 進行辯證性的治療, 一般是很快會被治好的。

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重要方式, 根據四診搜集的症狀、體征等資料, 進行綜合、分析、歸納, 從整體出發, 先辨證, 再根據辨證結果進行相應治療, 這是中醫特點之一, 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辨證論治。

“症”, 表示症狀和體征, 比如, 患者自身的感覺或者是醫生通過四診瞭解到的異常表現, 發熱、頭痛、嘔吐以及舌苔、脈象等。

“證”, 即證候, 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表現出的各種症狀所反映的病理概括, 是辨證所得的結果。 它概括了發病各方面的因素和條件, 確定了病變的部位、性質、揭示了發病的機制和發病趨勢, 提供了治療方向。

兩個字雖然概念不同, 但又緊密聯繫, 臨床上根據疾病的主要表現和特徵來確定疾病名稱的過程叫做“辨病”, “病”和“證”的確定, 都是以症狀作為依據。

中醫診斷疾病, 既是辨病又是辨證, 只有根據症狀辨析出證候, 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避免見血止血, 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的局限。 中醫辨證理論就好像是VIP服務, 對每個個體進行分析, 提供針對性地提供定制化的服務, 而不是千人一方, 萬人一藥的診療方式。

中醫學對痔疾的認識歷史悠久, 在春秋戰國時《山海經》就有“勞水多飛魚, 其狀如鮒魚, 食之已痔”的記載。 《黃帝內經》關於“因而飽食。 筋脈橫解, 腸澼為痔”, 則是世界上對痔病因學的最早探討和論述, 認為痔是由飲食不節, 排便異常血管擴張, 便血下痢粘液而形成。

診察方式

察目絡的變化, 長期以來一直效用古人之法, 運用傳統的望診來進行。 觀察時, 在自然光線充足的地方為宜, 患者採取坐位或者是平臥位, 並自然睜開眼睛, 然後用清潔乾淨的手輕輕翻開患者上下眼瞼, 使眼球充滿暴露。 觀察目絡的色澤、部位、粗細、形狀等方面的變化。

內痔的發生主要表現為白睛5/6點之間的部位附近可見由下至上行走的擴張、彎曲、充血的羅脈(也成為球結膜痔征)。

若痔征出現在左眼, 為肛門左側有痔;出現在右眼, 則為肛門右側生痔;而且痔征的條數與痔核的多少相對應;痔征的粗細與痔核的大小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