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關注醫療企業社會責任 - 行路雖難不畏堅

這幾乎是北京幾十年來最熱的一個夏天, 然而熱的不僅僅是天氣, 還有眾多醫療企業和NGO組織對企業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的熱情。 2010年7月29日, 諸多來自國內外醫療企業的CSR代表、市場及公共關係部門負責人以及NGO組織代表齊聚融創傳播機構《行動CSR》雜誌編輯部, 充分交換各方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看法, 交流來自各方的心得經驗, 並探討未來進一步通過融創傳播這樣的代理機構進行深層次合作。

作為活動的組織方, 融創傳播機構介紹了《行動CSR》雜誌以往刊登的醫療領域CSR項目, 包括禮來、楊森、阿斯利康、拜耳等多家知名企業在防艾、盲人、殘障人士、母嬰健康等領域的服務專案,

可以看到的是, 越來越多企業的CSR專案具備了可持續性, 並逐漸區別于以往單一的項目。

與會者一起分享了由首都醫藥行業社會責任研究課題組出具的中國醫療企業社會責任調查報告, 該報告從責任意識、品質安全、員工權益、環境保護等多個層面來為中國醫藥行業的企業社會責任進行評分。 調查結果顯示, 在160多家被調查的醫藥企業中多數企業相對在產品品質、員工權益、環境保護等方面比較注重;而在股東責任、社會責任意識方面還有待提高。 在企業社會責任層面, 有意識設置相應的部門的企業還不到被調查企業的一半。

明確立場 注重溝通

從與會的NGO代表的問題中可以看出, 大家均對企業如何選擇CSR專案及NGO組織合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企業與NGO組織的合作, 首要面臨的就是立場問題, 即企業與NGO由於各自立場的不同, 從而導致各自的需求點存在差異。 這就導致在雙方溝通及實施的過程中, 由於訴求差異導致大家的目標不能完全達成一致, 這就會出現不合拍的現象。

來自拜耳醫藥公司CSR部門的部門經理原博雍先生首先同與會者分享了拜耳在CSR領域的成長歷程及與NGO組織的合作原則。

2001年, 拜耳公司開始規劃自己的第一個CSR專案。 而在當時, CSR在中國還屬於一個新興事物, 大家都處在一個摸索的階段, 幾乎沒有可以借鑒的例子。 拜耳發現, 現實問題是很難有一個合適的企業社會責任專案能與公司的業務充分結合,

於是他們選擇了當時比較明顯、相對容易推動的項目——愛滋病防治。 正是通過在愛滋病防治專案實施一段時間後, 拜耳對企業社會責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慢慢也就摸索出一套適合自身業務模式的CSR操作經驗, 並開始逐漸介入其他與公司業務結合力度更為緊密的項目。

原博雍還介紹, 拜耳選擇NOG或者CSR合作夥伴, 當前首先要考察的就是看專案本身是否能與公司的企業戰略相契合。 拜耳認為, 不管是在未來5年、10年還是 20年內, 只要能夠最終與拜耳的企業戰略或市場目標達成一致, 就可以認定這是一個好項目。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 需要花成本去尋找一些基金會或者NGO組織,

才能找到方向正確、定位準確、溝通有效的機構、但是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並值得投入的。 通過這種方式找到合作夥伴以後, 一部分非必要性支出會節省下來, 可以支持到更多其他的項目。

而同為全球知名的醫藥企業—— 諾華製藥, 在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層面則是更專注於企業本身領域的專案, 立足於自身的行業和專業做了很多援助計畫。 比較著名的當屬諾華公司與中華慈善總會合作的格列衛全球患者援助項目。 簡而言之, 就是諾華通過中華慈善總會免費向中國低收入的白血病患者人群提供藥品, 而此項目現已成為中華慈善總會目前最大的慈善專案。

來自NGO組織的代表對此也給予了充分的說明。

中國紅十字協會光明天使基金主席楊福梅女士今年已經年屆70, 她在美國生活多年, 深知美國慈善機構的運作模式。 楊主席介紹, 在當前美國的企業中, 其公關部門下面通常會有一個慈善單位, 公司會從每年收入當中, 拿出一個百分比專門用於慈善事業, 並且企業會同時找幾家慈善機構一起合作。 每年給NGO部門一定的撥款, 這個過程特別劃定了善款的使用範圍並有專門的資金來保證每年都有固定的計畫可以付諸實施, 甚至五年計劃、十年計畫。

在楊女士看來, 目前中國的企業和NGO的深度合作還比較少, 彼此溝通與聯絡並不是很多。 類似嫣然基金和壹基金本身擁有不少資金的基金會還尚屬少數, 而更多的草根慈善基金就面臨著非常現實的資金問題。

如果沒有一個資金支持作為基礎, 基金會將會做得非常辛苦, 如果做, 也只是量入為出的做, 而不是按照慈善機構的意願去做。 另一方面, 慈善在國內近十年有了突飛猛進地進步, 更多的組織、企業和年輕人都已經參與進來, 這是一種可喜的進步。

來自醫院領域的來賓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道培醫院社會服務部的陳鐘璿看來, NGO和基金會在思想上有時會有一些較為激進的自我誤導, 會對企業抱有的期望值過高。 她談到, “很多NGO組織在自我意識中, 恨不得全世界跟我一起做慈善!”而慈善機構的方式, 首先應該是你在做, 你慢慢地影響一群人, 你就成功了, 沒有必要強求別人跟你一起做。

陳鐘璿還認為,作為基金會,首先要學會引導並發動別人,在跟企業溝通的時候,應該先明確自己的資源,並在充分瞭解企業情況、計畫和專案的前提下,進行有效溝通,是在充分介紹自己項目的同時,激發企業的潛力和想法,從而促使雙方達成合作。“討論社會責任的時候,基金會更應該跟企業分享在項目當中,能夠為他們帶來什麼,我認為這是一個談判最基本的規則。“陳鐘璿講到。

作為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宣傳活動部的副部長,徐彬彬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NGO組織應該與企業共同設計合作項目,而不是將工作重點放在宣講我需要什麼,從而希望得到捐增。企業有自己的CSR理念,NGO的項目應該與其理念相結合,並一同努力,才可以為企業和受眾群體提供更加需要的專業服務。

國際助殘組織支援部總監李紅認為:跟企業合作,首先是要做好自己的專業,這是立足之本,而跟企業合作的時候,也要尊重企業的選擇。國際助殘組織,就是一個把自己定位為長期發展型的公益組織。在她看來,一個成熟的企業,應該是把社會責任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之中。而社會責任分為三個部分,政府、企業和民間服務機構。在中國的慈善事業,政府和企業佔據主流的位置,一些民間服務機構還沒有完全凸現他們的角色。民間服務存在的作用就是補充。補充因為政府政策暫時無法覆蓋,企業又沒有能力做的環節。而NGO組織可以聯合並利用政府的政策,以及企業的資源更好地覆蓋目標弱勢群體。

北京光華基金會,隸屬於一家企業自辦的基金,該基金會很注重獨立性與專業性。其創業部專案官員雷祺在回憶起一次與企業不成功的合作時談到,他認為失敗的原因是企業對於基金會不夠尊重,我行我素。以雷祺的經驗來看,企業與NGO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也是可以促成雙方順利合作的非常重要的一項。

調動員工,重在參與

在大家各自簡單闡述了自己所在機構、企業如何服務CSR領域後,大家也談到了如何來調動員工的興趣從而積極參與的問題。這也是大家比較感興趣的話題。

光華天使基金主席楊福梅介紹,一般美國的企業會發動所有員工到慈善機關做義工,楊女士之前所服務的朗訊公司,他們的CSR專案之一就是在紐約幫助一個孤兒院,公司每一個員工在一周七天當中,一定要承諾在孤兒院服務4—6個小時。楊女士本人會在每週五晚上去孤兒院,陪孤兒院的孩子們一起玩兒,並照顧孩童們吃飯、洗澡、講故事、睡覺。這樣的活動就像本職工作一樣,屬於企業員工的一部分,,並不會由於個人某天情緒好就去,情緒不好就不去。楊女士認為在中國還沒有造成這樣一種熱情,這樣一種責任,在中國還會經歷一個發展過程。

諾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專員易梅認為,企業的CSR對員工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諾華製藥很多項目、很多時候除了關注項目本身對社會的一些貢獻和意見以外,還會考慮員工的參與。諾華為企業員工提供帶薪假,都是鼓勵大家去做CSR活動。易梅還介紹說,“諾華會考慮通過什麼形式能為員工提供更多的途徑,參加社會上比較好的CSR項目,並讓他們可以發自內心的去做,並需要承諾的一種責任,這是我們未來的一個方向。“

2009年,作為企業CSR專案的一部分,諾華開展了交換生計畫。即把四川偏遠地區學校的孩子和諾華員工的子女交換體驗彼此的生活環境。生活兩周,員工的子女住在當地農村小孩家庭裡面。北京的員工,帶著這些來自農村的孩子去博物館,北大,甚至去新東方上課。這些實實在在的項目細節同樣開拓了與會者的思路。

在易梅看來,我們平時所說的愛心這個詞比較大、比較重,不是一兩次的行動可以詮釋的。但是愛心會因為企業組織的活動受到激發,所以諾華設計了這樣相關的項目,讓企業員工進行實地參與、並可以真實地感受,這對員工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也會大有裨益。

認清自我,提升意識

在如何實現企業與NGO之間雙贏的問題時,大家也發表了各自看法。道培醫院社會服務部的陳鐘璿認為,做慈善,雙贏是最基本的目標。NGO也要認清自己能做什麼,並不是某個機構開始招標,NGO就去盲目申請。至少在申請過程當中,首先要站在資助方的立場去考慮,NGO能夠給企業帶來什麼,然後再想做這件事情能夠給受助者帶來什麼,這樣才有可能達到雙贏或多贏的效果。

國際助殘組織的李紅也談到,要注重合作方和服務方的建設,國際助殘通常會跟所服務的殘疾人和他們的家庭一起來工作,把他們看作合作方和合作夥伴,雖然各個組織為殘疾人提供支援,最終殘疾人的權益保護還是要靠自己。所以國際助殘特別注重意識的提升,這個提升不僅包括殘疾人對殘障的認識,同時更重要的是這個社會對殘障的認識。

另外,國際助殘注重調研,基於事實開展工作。在社區開展工作,如果形成一些好的案例,一些好的模型,要特別注重去推廣它。另外一個關鍵字是“宣導“,這個宣導的執行不是舉一個牌子上街,而是通過各種各樣的管道讓大家意識到這個東西換一個角度,做的時候就會讓效果大相徑庭。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宣傳活動部副部長徐彬彬表示,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近年來一直在做轉型的努力。在過去的26年當中,基金會共募集善款四十多億人民幣,募款主要應用並服務于殘疾人群體。 2009年之後,福利基金會提出了“集善“的理念,在各個方面為殘疾人服務,簡單來說共有大行動:啟明行動,助聽行動,助行行動,助學行動,資訊無障礙行動等等,基本上涵蓋了所有能為殘疾人服務的領域。”現在中國的公益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很多人願意去做公益,只是缺乏這樣一個橋樑,相信融創傳播這樣的機構會通過自身在業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深刻理解,並利用專業的團隊,來配合基金會給大家提供這樣一個橋樑,從而可以讓更多人參與。

楊福梅女士的觀點則認為不應該覺得慈善是在求人家做。她講到:“我做慈善團隊的時候,很多人做義工,我就會體會這個人究竟有沒有愛心。做慈善,大家要抱著很謙卑的心態,並且這個團隊要有凝聚力,每個項目都要做好。而且你的帳戶系統要公開化、透明化,這樣持續做下去,才會有人認識你並支援你。”

“我們尊重捐款人的目標,希望,而且一絲不差的達到要求,大家彼此瞭解以後,會成為合作夥伴,我在國外多年,發現中國人講關係很重要,我常常教我的員工,教我年輕的大學生,我跟他們講,首先要先學會做人,不是先學會做事,施比受有福,你不斷付出愛,你收穫會很多,收益的還是你,雙贏多贏都會來。”楊福梅如是說。

CSR更需要宣傳

易梅介紹說,諾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低調的態度來做企業社會責任,不會通過媒體做宣傳,而諾華與許多企業不同的是,公司的CSR專案負責部門是HR部門,而不在傳播部門。國際助殘支持部總監李紅則表示了不同的意見,她認為要注重做事,也要注意宣傳。因為宣傳的同時也是在培養社會大眾的思維模式,就像國內首善陳游標的舉動,就是想激發大家的公益意識。中國人不乏愛心,但缺少理智的公益思維,希望大家一點點理性地參與公益。

最後,融創傳播機構企業社會責任與《行動CSR》雜誌負責人郗蘭女士也向大家講述了《行動CSR》雜誌成長的過程。雜誌定位是搭建一個企業與NGO之間的橋樑,能夠真正起到一個促進作用。在過去幾個月多舉辦的各行業沙龍中,主辦方瞭解到一些企業的困惑是,企業社會責任到底該不該傳播?要不要宣傳?要怎麼去傳播、怎麼去宣傳?從過去不宣傳到現在討論要不要宣傳,我們瞭解到大家的觀念慢慢在轉變:企業社會責任要傳播。為什麼要傳播?郗蘭認為,只有傳播,讓更多的人瞭解,才能影響更多人,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郗蘭講到,作為一家傳播機構,我們願意幫助企業,幫助NGO 進行相應的宣傳,這是我們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方式。我們已經搭建一個溝通的平臺,在這裡,企業與NGO大家暢所欲言,分享案例,交流彼此的經驗,為促進CSR 的發展共同努力!

企業社會責任的普及是一項艱巨工作,但我們堅信,行路雖難不畏堅,無論是中國的慈善行為還是企業的CSR活動,都必將走的更遠,《行動CSR》這樣的平臺,也將愈行愈遠。

陳鐘璿還認為,作為基金會,首先要學會引導並發動別人,在跟企業溝通的時候,應該先明確自己的資源,並在充分瞭解企業情況、計畫和專案的前提下,進行有效溝通,是在充分介紹自己項目的同時,激發企業的潛力和想法,從而促使雙方達成合作。“討論社會責任的時候,基金會更應該跟企業分享在項目當中,能夠為他們帶來什麼,我認為這是一個談判最基本的規則。“陳鐘璿講到。

作為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宣傳活動部的副部長,徐彬彬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NGO組織應該與企業共同設計合作項目,而不是將工作重點放在宣講我需要什麼,從而希望得到捐增。企業有自己的CSR理念,NGO的項目應該與其理念相結合,並一同努力,才可以為企業和受眾群體提供更加需要的專業服務。

國際助殘組織支援部總監李紅認為:跟企業合作,首先是要做好自己的專業,這是立足之本,而跟企業合作的時候,也要尊重企業的選擇。國際助殘組織,就是一個把自己定位為長期發展型的公益組織。在她看來,一個成熟的企業,應該是把社會責任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之中。而社會責任分為三個部分,政府、企業和民間服務機構。在中國的慈善事業,政府和企業佔據主流的位置,一些民間服務機構還沒有完全凸現他們的角色。民間服務存在的作用就是補充。補充因為政府政策暫時無法覆蓋,企業又沒有能力做的環節。而NGO組織可以聯合並利用政府的政策,以及企業的資源更好地覆蓋目標弱勢群體。

北京光華基金會,隸屬於一家企業自辦的基金,該基金會很注重獨立性與專業性。其創業部專案官員雷祺在回憶起一次與企業不成功的合作時談到,他認為失敗的原因是企業對於基金會不夠尊重,我行我素。以雷祺的經驗來看,企業與NGO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也是可以促成雙方順利合作的非常重要的一項。

調動員工,重在參與

在大家各自簡單闡述了自己所在機構、企業如何服務CSR領域後,大家也談到了如何來調動員工的興趣從而積極參與的問題。這也是大家比較感興趣的話題。

光華天使基金主席楊福梅介紹,一般美國的企業會發動所有員工到慈善機關做義工,楊女士之前所服務的朗訊公司,他們的CSR專案之一就是在紐約幫助一個孤兒院,公司每一個員工在一周七天當中,一定要承諾在孤兒院服務4—6個小時。楊女士本人會在每週五晚上去孤兒院,陪孤兒院的孩子們一起玩兒,並照顧孩童們吃飯、洗澡、講故事、睡覺。這樣的活動就像本職工作一樣,屬於企業員工的一部分,,並不會由於個人某天情緒好就去,情緒不好就不去。楊女士認為在中國還沒有造成這樣一種熱情,這樣一種責任,在中國還會經歷一個發展過程。

諾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專員易梅認為,企業的CSR對員工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諾華製藥很多項目、很多時候除了關注項目本身對社會的一些貢獻和意見以外,還會考慮員工的參與。諾華為企業員工提供帶薪假,都是鼓勵大家去做CSR活動。易梅還介紹說,“諾華會考慮通過什麼形式能為員工提供更多的途徑,參加社會上比較好的CSR項目,並讓他們可以發自內心的去做,並需要承諾的一種責任,這是我們未來的一個方向。“

2009年,作為企業CSR專案的一部分,諾華開展了交換生計畫。即把四川偏遠地區學校的孩子和諾華員工的子女交換體驗彼此的生活環境。生活兩周,員工的子女住在當地農村小孩家庭裡面。北京的員工,帶著這些來自農村的孩子去博物館,北大,甚至去新東方上課。這些實實在在的項目細節同樣開拓了與會者的思路。

在易梅看來,我們平時所說的愛心這個詞比較大、比較重,不是一兩次的行動可以詮釋的。但是愛心會因為企業組織的活動受到激發,所以諾華設計了這樣相關的項目,讓企業員工進行實地參與、並可以真實地感受,這對員工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也會大有裨益。

認清自我,提升意識

在如何實現企業與NGO之間雙贏的問題時,大家也發表了各自看法。道培醫院社會服務部的陳鐘璿認為,做慈善,雙贏是最基本的目標。NGO也要認清自己能做什麼,並不是某個機構開始招標,NGO就去盲目申請。至少在申請過程當中,首先要站在資助方的立場去考慮,NGO能夠給企業帶來什麼,然後再想做這件事情能夠給受助者帶來什麼,這樣才有可能達到雙贏或多贏的效果。

國際助殘組織的李紅也談到,要注重合作方和服務方的建設,國際助殘通常會跟所服務的殘疾人和他們的家庭一起來工作,把他們看作合作方和合作夥伴,雖然各個組織為殘疾人提供支援,最終殘疾人的權益保護還是要靠自己。所以國際助殘特別注重意識的提升,這個提升不僅包括殘疾人對殘障的認識,同時更重要的是這個社會對殘障的認識。

另外,國際助殘注重調研,基於事實開展工作。在社區開展工作,如果形成一些好的案例,一些好的模型,要特別注重去推廣它。另外一個關鍵字是“宣導“,這個宣導的執行不是舉一個牌子上街,而是通過各種各樣的管道讓大家意識到這個東西換一個角度,做的時候就會讓效果大相徑庭。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宣傳活動部副部長徐彬彬表示,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近年來一直在做轉型的努力。在過去的26年當中,基金會共募集善款四十多億人民幣,募款主要應用並服務于殘疾人群體。 2009年之後,福利基金會提出了“集善“的理念,在各個方面為殘疾人服務,簡單來說共有大行動:啟明行動,助聽行動,助行行動,助學行動,資訊無障礙行動等等,基本上涵蓋了所有能為殘疾人服務的領域。”現在中國的公益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很多人願意去做公益,只是缺乏這樣一個橋樑,相信融創傳播這樣的機構會通過自身在業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深刻理解,並利用專業的團隊,來配合基金會給大家提供這樣一個橋樑,從而可以讓更多人參與。

楊福梅女士的觀點則認為不應該覺得慈善是在求人家做。她講到:“我做慈善團隊的時候,很多人做義工,我就會體會這個人究竟有沒有愛心。做慈善,大家要抱著很謙卑的心態,並且這個團隊要有凝聚力,每個項目都要做好。而且你的帳戶系統要公開化、透明化,這樣持續做下去,才會有人認識你並支援你。”

“我們尊重捐款人的目標,希望,而且一絲不差的達到要求,大家彼此瞭解以後,會成為合作夥伴,我在國外多年,發現中國人講關係很重要,我常常教我的員工,教我年輕的大學生,我跟他們講,首先要先學會做人,不是先學會做事,施比受有福,你不斷付出愛,你收穫會很多,收益的還是你,雙贏多贏都會來。”楊福梅如是說。

CSR更需要宣傳

易梅介紹說,諾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低調的態度來做企業社會責任,不會通過媒體做宣傳,而諾華與許多企業不同的是,公司的CSR專案負責部門是HR部門,而不在傳播部門。國際助殘支持部總監李紅則表示了不同的意見,她認為要注重做事,也要注意宣傳。因為宣傳的同時也是在培養社會大眾的思維模式,就像國內首善陳游標的舉動,就是想激發大家的公益意識。中國人不乏愛心,但缺少理智的公益思維,希望大家一點點理性地參與公益。

最後,融創傳播機構企業社會責任與《行動CSR》雜誌負責人郗蘭女士也向大家講述了《行動CSR》雜誌成長的過程。雜誌定位是搭建一個企業與NGO之間的橋樑,能夠真正起到一個促進作用。在過去幾個月多舉辦的各行業沙龍中,主辦方瞭解到一些企業的困惑是,企業社會責任到底該不該傳播?要不要宣傳?要怎麼去傳播、怎麼去宣傳?從過去不宣傳到現在討論要不要宣傳,我們瞭解到大家的觀念慢慢在轉變:企業社會責任要傳播。為什麼要傳播?郗蘭認為,只有傳播,讓更多的人瞭解,才能影響更多人,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郗蘭講到,作為一家傳播機構,我們願意幫助企業,幫助NGO 進行相應的宣傳,這是我們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方式。我們已經搭建一個溝通的平臺,在這裡,企業與NGO大家暢所欲言,分享案例,交流彼此的經驗,為促進CSR 的發展共同努力!

企業社會責任的普及是一項艱巨工作,但我們堅信,行路雖難不畏堅,無論是中國的慈善行為還是企業的CSR活動,都必將走的更遠,《行動CSR》這樣的平臺,也將愈行愈遠。